明朝·张溥

张溥(1602~1641 年),江苏太仓(今苏州)人,中国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改字天如,号西铭,学者称天如先生。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但因是婢妾所生,排行第八,不受家族重视。他自幼勤奋好学,为加深记忆,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其书房取名为“七录斋”。

张溥在科举道路上较为顺利,于明崇祯四年(1631 年)中进士,成为庶吉士。但一年后因家中有丧事请求请假回乡,此后再也没有担任过官职。

天启四年(1624 年),他与顾梦麟、朱隗、周钟等十一人,一起创建了应社。崇祯初期,他又联系南北各地的文人,成立了复社,主张尊经复古,改良政治。复社声势浩大,影响遍及南北各省。张溥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史学评论、政治评论上都较为出色。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七录斋近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编选《历代名臣奏议》。

张溥的人物关系:

好友张采:与张溥是同乡,两人齐名,时称“娄东二张”。他们一起创建应社,后来又共同参与复社的活动,关系密切,在文学和政治活动上相互支持。

复社成员:复社成员众多,如陈子龙、夏允彝、侯岐曾、杨廷枢、顾炎武等都是社内中坚。张溥作为复社领袖,与这些成员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一起组织活动、评议时政,为改良政治而努力。

柳如是:虽不是复社之人,但与张溥是好友,她有着复社的气节。

张溥的名句: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出自《五人墓碑记》,通过对比缙绅和五人的行为,突出了五人的高尚气节和英勇无畏。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同样出自《五人墓碑记》,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不同人在面对正义和生死时的不同选择,进一步赞扬了五人的伟大。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此句生动地描绘了五人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英勇,体现了他们的浩然正气。

作者

明朝·张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