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 - 约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西汉前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辞赋家,是巴蜀文化和文学的杰出代表。

1.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司马相如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早年凭借家中富有,用钱财换得郎官职位,担任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好辞赋,司马相如未得到赏识。

辞官作赋:后来梁孝王刘武入京觐见,随往的有邹阳、枚乘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他们一见如故,便称病辞官到梁孝王属地游学。在此期间,他与文人志士结交,写出了《子虚赋》。

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老家,家境贫寒。他依附故友、临邛县令王吉,在王吉的安排下,参加了当地富豪卓王孙的宴会。宴会上,司马相如以琴音挑动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的心。卓文君爱慕司马相如,连夜与他私奔赶回成都。之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临邛卖酒为生,卓王孙最终给了卓文君嫁妆财物,他们才过上富裕生活。

得到汉武帝赏识: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大为赞赏,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又写下《上林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郎官。

出使西南夷:司马相如曾两次出使巴蜀一带。第一次是汉武帝派遣他去安抚巴蜀之地的百姓,他作《喻巴蜀檄文》,顺利完成任务。第二次是他被任命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为汉武帝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写下《难蜀父老》。他的出使加强了汉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晚年经历:后来,有人上书说司马相如出使时接受贿赂,他因此被罢官。罢官一年后被重新起用,仍为郎官,后拜为孝文园令。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因病去世。

2. 文学成就: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是汉赋的奠基者,被后世人尊称为“赋圣”和“词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29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等几篇。他的赋辞藻富丽,结构宏大,如《子虚赋》和《上林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人物,通过他们的问答,推想天子诸侯游猎的场景,展现了宏大的场面和丰富的想象力。

散文成就:司马相如的散文也有较高的成就,流传至今的有《喻巴蜀檄文》《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这些散文具有辞赋风格,常用宾主答问形式及排偶句调。

3. 文学创作特点:

追求完满的创作心理:结构宏伟,内容丰富,描写详尽,试图营造出宏大、完美的艺术境界。

独特的思维方式:用弥散类推的思维方式,讲究场面开阔,层次分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描写,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以娱人为主要目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取悦统治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同时,在文字排列上注重给阅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4. 历史影响:

对汉赋的发展: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对汉代及后世的辞赋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为后世辞赋家所借鉴和模仿,推动了汉赋的繁荣和发展。

对文学审美观念的影响:他的作品体现出的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他出使西南夷,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

西汉·司马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