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卢照邻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字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

1. 出身与求学:

出身名门:卢照邻的家族背景显赫,其十六代祖卢植在东汉汉灵帝时期官至尚书;七世祖卢谌官至并州刺史刘琨的从事郎中;曾祖卢旦任职齐本州大中正、殷州刺史;祖父卢子元任职龙山、新宁县令;父亲卢仁朂任职唐江都尉、临颍县丞。

勤奋求学:他十几岁时,离开幽州赴江都拜文字学家曹宪为师,学习训诂音义之学以及《三苍》《尔雅》。年龄大一些后,又北上洹水,向王义方学习经史。在名师的教导下,卢照邻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

2. 仕途经历:

邓王府任职:卢照邻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邓王很爱重他,常对人说卢照邻是他的“司马相如”。邓王的藏书很多,卢照邻得以博览群书,受益匪浅。在此期间,他随邓王先后到过寿州、益州、襄州、兖州等地。

任新都县尉:麟德二年(665 年),邓王去世,卢照邻改授益州新都县尉,到了蜀地。任职期满后,他逗留在蜀中,旷达洒脱,钟情诗酒。

仕途受挫:回到洛阳后,卢照邻因写《长安古意》一诗讽刺当时朝廷大兴土木,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被一撸到底,送进了监狱。虽然后来被朋友救了出来,但他在仕途上的路也算是走到头了。

3.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

前期风格:人生前期处于顺境时,他的作品抒写远大情怀,讴歌理想抱负,诗作题材丰富,有边塞诗、赠别诗、写景诗等。边塞诗表达了他想要为国请缨、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感情基调激昂慷慨,如《刘生》《紫骝马》《战城南》等;赠别诗即使在和友人离别之际,也洋溢着精神焕发、锐意进取的昂扬风貌,如《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等;写景诗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跻身仕途的高亢热情,如《早度分水岭》《至陈仓晓晴望京邑》等。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以五言律诗居多,语言清新、壮丽。

后期风格:后期因久病不愈、处境困危,诗歌内容开始表现自己沉沦不偶、漂泊无据,充满了悲愤和孤独。由“孤”“独”“悲”“空”“寂寥”“憔悴”“惆怅”“摧残”等字面,共同营构出独特的语义场,充分宣泄着内心巨大的孤愤情感。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如《失群雁》等。后期的诗歌创作多为古体、五言排律及骚体,其中《行路难》《长安古意》等都是佳作。

赋文方面:他的赋也很出色,如《秋霖赋》《驯鸢赋》《穷鱼赋》《病梨树赋》等。其赋文风格既继承了六朝优秀骈文的特点,又有创新,句型参差多变,用典平实贴切、生动形象。

4. 结局:

卢照邻长期患有风疾,为了治病,他倾家荡产。后来,他搬到阳翟具茨山下,奋力写作。但最终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与亲属诀别后,投颍水自尽。

总的来说,卢照邻在初唐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风格也为后人所关注和研究。

卢照邻的人物关系:

老师:

曹宪:卢照邻十几岁时,离开幽州赴江都拜文字学家曹宪为师,学习训诂音义之学以及《三苍》《尔雅》等。

王义方:年龄稍大些后,卢照邻又北上洹水,向王义方学习经史。

主上:

邓王李元裕:卢照邻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邓王很爱重他,常对人说卢照邻是他的“司马相如”。邓王的藏书很多,卢照邻得以博览群书,受益匪浅。

文学同道:

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四人都以才华横溢著称,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说法称卢照邻是杨炯的粉丝,他和骆宾王是好朋友。

卢照邻的名句:

《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描绘了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坚定追求和向往,只要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死也无所畏惧,只愿做一对平凡的鸳鸯,不羡慕神仙的生活。这两句诗情感真挚热烈,成为了爱情诗中的经典名句。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感慨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迅速,曾经的豪华宫殿,如今只剩下青松依旧,体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前两句通过嗅觉和视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香气和优美的姿态;后两句则表达了对荷花过早凋零的担忧,实则是诗人借荷花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送二兄入蜀》: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前两句通过对入蜀之路的艰难和长安的繁华进行对比,凸显出离别的不舍;后两句将离别时兄弟间的深情厚谊通过“相顾怜无声”这一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在重阳节这一特定的节日背景下,通过登高远眺,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作者

唐朝·卢照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