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他是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今属连云港)的民国时期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长: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全家搬至扬州,在此长大、受教育、定终身,所以他常说“我是扬州人”。他自幼接受父母启蒙,后入私塾读书,1912年就读于扬州两淮中学,中学时就常读课外书籍。1916年中学毕业,考取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寒假与武仲谦结婚,后生有两儿一女。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改名“自清”,改字“佩弦”。

创作与工作经历: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同年发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开始专心致力于散文创作。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写下《背影》。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抗战期间,任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教授会主席、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务。

晚年经历:抗战胜利后,一方面投身民主运动,一方面抱病工作。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50岁。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

风格独特: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质朴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感人至深。《荷塘月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朦胧的意境,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题材广泛:其散文题材丰富多样,有描写家庭生活的,如《儿女》;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春》《绿》;还有记录旅行见闻的,如《欧游杂记》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诗歌方面:早期创作了一些融合中西方风格的白话文新诗,如《睡吧,小小的人》等。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该诗以传统诗歌技巧创作,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功底。

学术研究方面:著有《诗言志辩》《经典常谈》等学术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人格精神:朱自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身患重病,却毅然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尊严,毛泽东主席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者

现代·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