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粲

王粲(公元177年—公元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邹县一带,也有说法认为是今河南修武)人。他是东汉末年官员,文学家、辞赋家,“建安七子”之一。

1. 生平经历:

出身名门:王粲出生于名门望族,曾祖父是东汉太尉王龚,祖父是东汉司空王畅,其父王谦曾在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担任长史。

早年经历: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汉献帝西迁长安,王粲也来到长安,受到学者蔡邕的赏识。蔡邕才学广博,在朝廷里名望很高,他对王粲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表示自己不如他,以后要把自己的藏书和文章全部送给他。王粲十七岁时,被朝廷征召任命为黄门侍郎,但因长安政局动荡,没有赴任,而是南下荆州投奔了同乡刘表。

依附刘表:在荆州期间,王粲写下了《三辅论》《荆州文学记官志》《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等名篇,但始终没能得到刘表的重用。刘表见王粲相貌平平,身体孱弱,举止随意,对他并不看重。

归附曹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过世,儿子刘琮继位。王粲观其时势,规劝刘琮归附曹操,后来刘琮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关内侯的爵位。此后,王粲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历任丞相府军谋祭酒等职。

随曹出征:王粲多次随曹操出征,曾参与西征张鲁、征伐东吴孙权等战事,并写下了《从军诗》等作品。

英年早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王粲于返回邺城途中病亡,终年四十一岁。

2.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王粲的诗多以四言、五言形式为主,现存诗二十余首。其五言诗作内容广泛,重于抒情,意象丰富,多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抒发意境。代表作有《七哀诗》《三良诗》《赠蔡子笃诗》《赠士孙文始诗》《赠文叔良诗》等。《七哀诗》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描写和浓郁的情感表达而著名,如“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赋作方面:王粲赋包含咏物、纪行、抒情等诸多类型,有赋二十七篇,代表作有《鹦鹉赋》《初征赋》《登楼赋》等。《登楼赋》是他流寓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作,把念井思乡之情与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互相融合,成为开魏晋抒情短赋之先的佳作,赢得了曹丕“虽蔡、张不如也”的高度赞扬。

文学风格:王粲的作品兼具功利价值与抒情言志的文学功能,整体风格慷慨凄怆,在文辞表达上精巧华丽。他在创作形式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五言体形式,推动了五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发展;同时,他创作出的大量抒情小赋也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汉赋的窠臼,为抒情小赋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历史评价:

王粲与曹植并称“曹王”,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冠”。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和成就得到了当时及后世许多人的高度评价,但也有后世评论家认为王粲的作品真挚有余而含蓄不足,文风较为柔弱。

作者

东汉·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