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公元前86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另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国古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1. 早年经历与学习: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家族祖先曾是周代的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有名的学者,在汉武帝建元年时成为太史令。受父亲影响,司马迁从小好学,十岁便可学习并诵读古文。
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司马迁分别拜师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与《古文尚书》,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二十岁时,在父亲的鼓励下,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他漫游江淮、黄河、泗水等地,访问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事”,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和见识。
2. 仕途经历:
约公元前122-116年,司马迁被封为郎中,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司马迁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今四川、云南),筹划新郡的建设。这次出使让他对西南地区的地理、物产、风俗、民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这使他能够广泛阅读国家藏书,并且经常陪汉武帝四处巡视,为他搜集历史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 撰写《史记》: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订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同年,他开始撰写《史记》。《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率兵五千抗击匈奴,因寡不敌众而投降。汉武帝大怒,朝堂上的大臣也纷纷谴责李陵。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认为他虽战败投降,但情有可原,却因此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当时犯死罪的人可以用钱赎罪或受“腐刑”免死,司马迁因家贫无法赎罪,最终选择接受腐刑,忍辱负重继续撰写《史记》。
4. 《史记》的价值与影响:
史学价值:《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事为中心记载了上起五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独立的地位。它的记载详细、准确,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文学价值:《史记》的文学成就极高,司马迁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人物刻画、场景描写、事件记述、对话描写等,使《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史记》中的许多篇章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思想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理念,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他对封建帝王的犀利深刻揭露,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史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