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
范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 - 1052 年 6 月 19 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 生平经历:
幼年坎坷: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唐末时家族移居南下。其父范墉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淳化元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家中贫困无依,其母谢氏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因而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寒窗苦读: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辞别母亲远游求学,师从戚同文。在应天府求学期间,他昼夜苦读,生活简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自己。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乙科第九十七名,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将母亲接来奉养。
仕途起伏:范仲淹为官后,因直言敢谏多次遭贬谪。他曾劝太后还政、反对皇帝立太后参政、批评宰相吕夷简等,经历了多次外放和召回。宋仁宗康定元年,宋夏战争爆发,他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主持新政变法,但因反对声浪过大,庆历五年自请赴地方任职,新政以失败告终。此后,他先后在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职。
2. 文学成就:
诗词风格:范仲淹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苍凉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其代表词作《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开宋词豪放派先声。
散文佳作:《岳阳楼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成为了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贡献:
地方治理:在地方任职期间,范仲淹积极治理水患、兴办学校、整顿吏治,如在泰州主持修筑海堤,在苏州疏通河渠等,为当地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爱戴。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他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改革措施,旨在整顿吏治、加强国防、发展经济,虽然新政最终失败,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 军事才能:
在西北边疆,范仲淹积极防御,团结边民,经济封锁,屯田永守,使宋军战斗力大增,有效抵御了西夏的入侵,西夏国主李元昊无奈求和,西北重现和平。
范仲淹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范墉,苏州人,历仕武德、武信、武宁三军节度、掌书记等职,封太师、周国公。他为官清廉,在范仲淹出生次年便离世。
母亲:谢氏。范墉去世后,谢氏为生计改嫁朱文翰。她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对范仲淹的成长影响很大。
妻子:
第一任妻子信息不详,只知其夫人已病逝。
第二任妻子甄金莲,原是官妓,15岁时被送给范仲淹。她与范仲淹年龄差距较大,但两人感情很好,一起生活了15年,据说还有一个孩子。
子女:
长子范纯祐,字天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等职。
次子范纯仁,字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及第,官职北宋宰相,是范仲淹子女中较为出名的一位。
三子范纯礼,字彝叟,历任河南府判官、吏部郎中、礼部尚书等职。
四子范纯粹,字德孺,官至户部侍郎。
2. 师友关系:
老师:范仲淹曾师从戚同文。戚同文是当时的大儒,对范仲淹的学问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挚友:
富弼,北宋名相,与范仲淹关系密切。两人在政治上有很多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曾一起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
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与范仲淹都是直言敢谏之人,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文学上也有交流。范仲淹被贬时,欧阳修曾写文为他鸣不平。
3. 同僚关系:
吕夷简,北宋宰相。他与范仲淹曾多次发生冲突,吕夷简独断专行、把持朝政,范仲淹对其用人规则提出批评,双方矛盾不断。
韩琦,北宋名将、政治家。宋仁宗康定元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两人在西北边防事务上有过密切合作。
范仲淹的名句:
1. 《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展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和高尚的政治抱负。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欢喜或悲伤,体现了范仲淹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这也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对于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描述了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的繁荣景象。这不仅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期望和追求,也反映了范仲淹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向往,此句常被用来形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生动地描绘了夜晚洞庭湖上烟雾消散、明月高悬、波光粼粼、月影倒映的美丽景色。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体现了范仲淹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学表现力。
2. 《渔家傲·秋思》中的名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战士们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为还没有建立破敌的功勋,无法回家。这句话深刻地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之间的矛盾与痛苦,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悠扬的羌笛声在寒霜满地的夜晚回荡,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和士兵们都因长期的征战和思乡之苦而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此句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状态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辛。
3. 《苏幕遮·怀旧》中的名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蓝天白云、黄叶满地、秋水与天空相连,水面上笼罩着一层寒烟,翠色欲滴。景色开阔、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了描写秋天景色的经典语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将酒与愁、相思联系在一起,写饮酒后愁苦之情更甚,酒化作了相思的泪水。这种写法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和离愁别绪。
4. 其他名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对严子陵的赞美之词。意思是云雾缭绕的青山,江水浩浩荡荡,先生的风范,像山一样高,像水一样长。此句用来赞扬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风范的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出自《江上渔者》,通过对比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鲜美,却忽视了打鱼人在风浪中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体现了范仲淹即使家庭贫困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对读书如饥似渴的精神,对于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坚定信念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