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

1. 个人经历:

早年学习经历:左思小时候向钟繇、胡昭学习书法及鼓琴,但都没有成功。不过他勤奋好学,擅长道家的阴阳术,后来专心于文学创作。

迁居洛阳: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左思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

依附权贵与退居著述:晋惠帝时,左思依附于权贵贾谧,成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左思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八王之乱,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张方自函谷关进攻洛阳,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左思移居冀州,不久后病逝。

2. 文学成就:

《三都赋》与“洛阳纸贵”:左思的《三都赋》在当时颇被称颂。为写此赋,他构思十年,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三都赋》,左思认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张衡逊色,担心因自己地位低微而被埋没,便拜访了在洛阳有很高声誉的皇甫谧。皇甫谧称赞此赋写得好并为其写了序,张载、刘逵等也为其中的部分作了注释并写序。此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这便是“洛阳纸贵”的典故。

《咏史》诗:左思的八首《咏史诗》是他的代表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诗虽然创作于同一时期,但所侧重的情感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功成身退的志向追求、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高尚志节的慷慨歌颂和安贫乐道的自我排解等方面。他的《咏史》诗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诗句对西晋元康前后选官择吏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抨击,被后世认为是西晋诗歌批评中较为客观、深入且深刻的作品,对后世的儒家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他作品:除了《三都赋》和《咏史诗》,左思还有《娇女诗》《招隐诗》《白发赋》等作品。《娇女诗》是中国最早吟咏少女情态的诗之一,单纯地描写了童趣;《招隐诗》的情感更接近于道家;《白发赋》属于寓言性质的抒情小赋,表达了自己年岁渐长、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之情。

3. 文学影响:

诗歌形式方面:左思是中国咏史诗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自班固创立咏史诗这一诗歌形式以后,把中国咏史诗带入到一个全新境界,成为后人争相模仿的对象,从六朝的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到李杜再到晚清的龚自珍等,在咏史创作中不断接受和延续“左思风力”和咏史诗的创作特色。

诗歌批评方面:魏晋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批评走向自觉的时期,左思的诗歌批评受当时儒家诗学思想影响较少,较为客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深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中唐时期儒家诗学思想在批评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增,左思在当时学者心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在宋代及明清两代也被文人进一步强化。

总的来说,左思在西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

西晋·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