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丘明
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1. 著作方面: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以后多称《左传》。相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其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54年(鲁悼公14年,另有说法为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该书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内容丰富,详细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事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前967),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前453),共记载了约五百多年的史事,其中主要是春秋时期的史实。《国语》以国别叙述史实,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为研究春秋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2. 个人特点与评价: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对他非常推崇,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他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如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等。
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丘明的记载有限,历代学者对他的姓名、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等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他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卓越贡献是被广泛认可的。
《左传》
《左氏春秋》即《左传》,其目录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编写。
1. 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主要记载鲁隐公在位期间的事件,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等。
2. 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记录鲁桓公在位时的政治、军事等活动,包括桓公五年州吁弑君等事件。
3. 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讲述鲁庄公统治时期的诸多故事,像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等。
4. 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这一时期较短,主要是鲁闵公在位的相关事件。
5. 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记载了众多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征伐等,例如僖公四年的齐楚召陵之盟、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战等。
6. 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鲁文公在位期间的政治斗争、外交等事件。
7. 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包括宣公二年的晋灵公不君等事件。
8. 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鲁成公时期的历史事件。
9. 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襄公时期的诸多历史事件,如襄公二十五年的崔杼弑君等。
10. 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鲁昭公在位时的各种情况。
11. 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定公时期的政治活动等。
12. 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鲁哀公时的历史事件。
13. 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有的版本会在最后提及鲁悼公四年的一些事件以及晋国韩、魏、赵三家攻灭智伯的事。
《左氏春秋》即《左传》,篇幅较长,以下为开头部分内容示例:
隐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有蜚。不为灾,亦不书。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国语》
《国语》按照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卷,具体目录如下:
一、《周语》
1.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2.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3. 邵公谏厉王弭谤
4.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5.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6.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7.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8. 穆仲论鲁侯孝
9.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10.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11. 郑伯将虢叔出奔晋
12. 内史过论神
13. 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14. 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15.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16.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17. 阳人不服晋侯
18. 襄王拒杀卫成公
19. 王孙满观秦师
20. 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
21. 单襄公论陈必亡
22.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23. 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
24. 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
25. 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26. 太子晋谏灵王壅水
27. 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
28.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29.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
30. 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
31. 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
32. 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
二、《鲁语》
1. 曹刿问战
2.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3. 匠师庆谏庄公丹楹刻桷
4. 夏父展谏宗妇觌哀姜
5. 臧文仲如齐告籴
6.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
7. 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
8. 臧文仲谏文公伐邾
9. 文公欲弛孟文子与郤敬子之宅
10.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11. 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
12. 里革断罟匡君
13. 子叔声伯辞邑
14. 里革论君之过
15. 季文子论妾马
16. 叔孙穆子聘于晋
17. 叔孙穆子谏季武子为三军
18. 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
19. 臧武仲如晋
20. 襄公在楚
21. 季冶致禄
22. 叔孙豹论三不朽
23.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
24.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
25.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26.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
27. 公父文伯之母诫文伯
28. 公父文伯之母论内朝与外朝
29. 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
30.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31.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32. 孔丘论大骨
33. 孔丘论楛矢
34. 闵马父笑子服景伯
35. 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
三、《齐语》
1.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2. 管仲佐桓公为政
3. 桓公为政既成
4.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
5.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6.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南伐
7.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西伐
8.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北伐
9. 桓公问管仲曰寡人之有仲父也
10.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
11. 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
12. 桓公霸诸侯
13. 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
14.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
1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
1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从事于诸侯
17. 桓公问于管子曰崇弟、蒋弟、刑弟
18. 桓公问于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
1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封泰山
2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雉
2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乘马
2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正卒伍
2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练士
2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小藉敛
2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均地分力
2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官山海
2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轻税敛
2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北举事于狄
2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南举事于越
3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西举事于秦
3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东举事于莱
3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鲁、梁
3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莱、莒
3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
3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
3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
3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越
3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陈、蔡
3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卫
4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曹、滕
4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邾、莒
4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杞、鄫
4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小邾
4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宋
4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郑
4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晋
4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秦
4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
4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越
5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越
5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越
5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越
5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陈、越
5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蔡、越
5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卫、越
5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曹、越
5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滕、越
5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杞、越
5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鄫、越
6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小邾、越
6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宋、越
6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郑、越
6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晋、越
6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秦、越
6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郑
6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郑
6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郑
6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郑
6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蔡
7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蔡
7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蔡
7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蔡
7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卫
7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卫
7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卫
7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卫
7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曹
7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曹
7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曹
8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曹
8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滕
8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滕
8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滕
8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滕
8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杞
8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杞
8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杞
8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杞
8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鄫
9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鄫
9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鄫
9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鄫
9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小邾
9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小邾
9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小邾
9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小邾
9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宋
9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吴、宋
9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宋
10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宋
10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郑、吴
10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郑、吴
10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郑、吴
10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蔡、吴
10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蔡、吴
10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蔡、吴
10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卫、吴
10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卫、吴
10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卫、吴
11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曹、吴
11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曹、吴
11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曹、吴
11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滕、吴
11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滕、吴
11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滕、吴
11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杞、吴
11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杞、吴
118.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杞、吴
119.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鄫、吴
120.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鄫、吴
121.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鄫、吴
122.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小邾、吴
123.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小邾、吴
124.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小邾、吴
125.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周、宋、吴
126.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楚、宋、吴
127.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用狄、宋、吴
四、《晋语》
1. 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
2. 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
3.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4.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5.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6. 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7. 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
8. 宫之奇知虞将亡
9. 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
10. 宰周公论齐侯好示
11.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12. 申生伐东山
13. 骊姬谮二公子
14. 重耳自狄适齐
15.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16. 重耳逆怀嬴
17. 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18. 重耳亲筮得晋国
19. 秦伯纳重耳于晋
20. 文公修内政纳襄王
21. 文公出阳人
22. 文公伐原
23.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24. 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
25. 臼季举冀缺
26. 宁嬴氏论貌与言
27. 赵宣子论比与党
28. 赵宣子请师于灵公
29. 灵公虐
30. 中行桓子祷于曲沃
31. 羊舌职论赏罚
32. 董叔欲为系援
33. 祁奚荐子午
34. 魏绛谏悼公伐诸姜戎
35. 悼公赐魏绛女乐
36. 司马侯荐叔向
37.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
38. 叔向见韩宣子
39. 叔向与子朱不心服
40. 祁奚请老
41. 祁奚荐贤
42. 范宣子为政
43.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44. 訾祏死范宣子勉范献子
45. 师旷论乐
46. 叔向谏杀竖襄
47. 叔向论比而不别者诛
48. 叔向论务德无争先
49. 董安于辞赵简子赏
50. 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障
51. 邮无正谏赵简子无杀尹铎
52. 铁之战赵简子等三人夸功
53. 卫庄公祷
54. 史黯谏赵简子田于蝼
55. 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56. 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
57. 窦犨谓君子哀无人
58. 赵简子问于壮驰兹
59. 智果论智伯必灭宗
60. 士茁谏智伯
61. 晋阳之围
五、《郑语》
1.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2. 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六、《楚语》
1.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
2. 子囊议恭王之谥
3. 屈建祭父不荐芰
4. 蔡声子论楚材晋用
5. 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6. 蓝尹亹避昭王而不载
7. 郧公辛与弟怀或礼或暴
8. 蓝尹亹论吴将毙
9. 王孙圉论楚宝
10. 赵简子问于楚丘
11. 子高以疾辞楚令尹
12. 叶公子高论白公胜必乱楚
13. 白公胜之乱
14. 叶公子高使于齐
15. 楚灵王不君
16. 子革对灵王
17. 观射鱼谏楚子
18. 子常问蓄货聚马斗且论其不可
19. 蓝尹亹说吴人入郢
20. 声子说楚令尹
21. 楚语下部分还有其他相关内容,如论述楚国风俗、君臣关系等方面的言论。
七、《吴语》
1. 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2. 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3. 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
4. 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
5. 申胥自杀
6. 吴晋争长未成勾践袭吴
7. 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
8.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八、《越语》上、下
1. 《越语上》
句践栖于会稽之上
范蠡进谏越王句践
越王句践求士
越王句践阴谋伐吴
越王句践乃召五大夫而誓
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
越灭吴
2. 《越语下》
范蠡事越王句践
范蠡谏句践勿许吴成
范蠡谓句践曰审备则可
范蠡谏句践曰臣闻之飞鸟
范蠡从句践入吴
范蠡劝句践无蚤图吴
范蠡谓句践曰吉者凶之门
范蠡助句践灭吴
范蠡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