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轼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名: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嘉祐二年(1057 年),他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章名动京师。此后,他历任地方官职,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留下了政绩。

“乌台诗案”与黄州时期: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苦,但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思想和文风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东山再起与再次被贬:宋神宗去世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一度官至礼部尚书等职。然而,由于朝廷党争不断,他又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先后被贬到惠州儋州等地。

晚年北返与离世:元符三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苏轼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文笔流畅,富有感情和思想深度。他的记叙文是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部分,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诗词方面:

诗歌: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等。其诗风清丽雄健,清旷闲逸,高风绝尘。例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意境优美。

词: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打破了花间词以来的传统定式,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他的词题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有咏史怀古、悼亡怀人、登临送别、田园风光、咏物等。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感真挚。

3. 书画成就:

书法: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书法作品传世墨迹有《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字体丰腴跌宕,天真烂漫。

绘画:苏轼擅长画墨竹,对“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传世画作有《枯木竹石图》等。

4. 其他贡献:

苏轼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撰写了一些医药方面的文章,对养生和医药知识有一定的研究;他发明了东坡肉等美食,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水利建设,为百姓谋福祉。

总之,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苏轼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年轻时不爱读书,喜好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他的文章风格雄健,对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母亲:程夫人,出生于眉州青神县的大户人家。她勤劳善良、智慧能干,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程夫人重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和文化培养,为苏轼兄弟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弟弟: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苏轼与苏辙感情深厚,两人不仅在文学上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政治上也相互支持、相互慰藉。苏轼曾写过许多诗词文章表达对苏辙的思念和牵挂,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就是苏轼写给苏辙的。

妻子:苏轼有三任妻子。

第一任妻子王弗,她聪明伶俐,与苏轼感情甚笃,在苏轼的早期生活中给予了他很多支持和帮助,但不幸早逝,生有一子苏迈。

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性格温柔,陪伴苏轼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是苏轼的贤内助。

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原是歌女,后来被苏轼纳为妾。她与苏轼心意相通,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为苏轼生下一子苏遁,但苏遁不幸早夭。

子女:苏轼长子苏迈,曾当过县吏,活到61岁,生有6个儿子。

2. 师友关系:

老师:苏轼的老师有很多,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对苏轼的才华极为赏识,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对苏轼给予指导和鼓励,还在仕途上对他加以举荐和提携,对苏轼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友人:

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并称“苏黄”。他与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两人经常交流诗词创作的心得,有着深厚的友谊。

佛印:原名了元,是北宋时期的高僧。他与苏轼交往密切,两人经常一起谈禅论道、吟诗作对,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秦观:字少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非常崇拜苏轼,曾拜苏轼为师,在苏轼的指导下,秦观的文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了北宋词坛的重要人物。

3. 政治关系:

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推行的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苏轼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措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此与王安石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但两人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彼此的才华和人格的尊重。

司马光: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政治上的对手,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恢复旧制。苏轼在政治上与司马光有一定的共鸣,但他也不完全赞同司马光的一些做法,认为政治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过于激进。

苏轼的名句

1. 哲理思考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句话以月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认知。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有一种对人生不圆满的释然,成为中秋佳节时人们常常引用的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源自《题西林壁》。它说明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角度的限制,只有跳出局限,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富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临江仙·送钱穆父》。将人生比作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旷达态度,提醒人们不必过于执着于名利等身外之物。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这句诗,把人生的经历比作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雪会化,爪印会消失,寓意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留下的痕迹的虚幻。

2. 豁达心境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三月七日》中的这几句,描绘了苏轼在风雨中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却比骑马还轻松自在的情景,体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和豁达,不惧风雨、泰然处之的心境。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同样出自《定风波·三月七日》,在经历风雨之后,回首望去,觉得风雨也好,晴天也罢,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不必过于在意,表现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3. 自然景观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苏轼巧妙地把西湖的美景与西施的美貌相比较,无论是晴天的水光潋滟,还是雨天的山色空蒙,西湖都如同西施一样,淡妆浓抹各有其美,成为描写西湖美景的千古名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此句简洁地描绘了春天夜晚的美好,花朵散发着清香,月光下有朦胧的阴影,强调了时光的珍贵和美好瞬间的价值。

4. 生活情趣类: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浣溪沙》,描写了品茶、尝春菜这样简单的生活场景,从中体会到清淡的欢愉,体现了苏轼对平凡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对简单生活的热爱。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惠州一绝》中,苏轼被贬岭南后,不但没有哀怨,反而以一种乐观的心态享受当地的美食荔枝,体现了他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

5. 情感抒发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作品,这句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即使不刻意去想,也难以忘怀,情感真挚深沉,令人动容。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中的这一句,以柳绵的飘落和芳草的无处不在,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同时也有一定的慰藉之意。

作者

北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