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刘桢

刘桢(186-217 年),字公干,东汉末宁阳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刘桢的祖父刘梁为汉朝宗室后裔,东汉后期思想家、文学家。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在母亲的劝诫、督教下,刘桢5 岁能读诗,8 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被众人称为神童。

公元 197 年,因避兵乱,11 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将其领到丞相府,两人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互相钦佩。

2.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

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其诗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例如《赠从弟》三首,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抒写了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钟嵘在《诗品·卷上》也称赞他的五言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

赋作方面: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暑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3. 性格特点与轶事: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他性傲,不拘礼法。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但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刘桢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

刘桢不仅文才出众,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例如曹丕曾赠他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刘桢据理力争,让曹丕对他的辩才十分欣赏,从而放弃索带念头。还有一次刘桢因“不敬”被罚作苦力,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并向曹操解释自己是在敬忠,曹操知他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

4. 历史地位与影响:

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父子关系密切。他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风格为后世诗人所借鉴和推崇,他的赋作也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代张溥辑有《刘公斡集》存诗 15 首。

作者

东汉·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