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天祥
文天祥(1236 年 6 月 6 日—1283 年 1 月 9 日),原名文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1. 早年求学与入仕:
文天祥自幼习文,聪明好学,先后拜胡鉴、曾凤、王国望、朱涣、萧粹叔等为师。宝祐三年(1255 年),进入白鹭洲书院求学,拜欧阳守道为师。宝祐四年(1256 年),文天祥与父亲、弟弟一同赴临安参加会试,他在殿试中以“法天不息”的思想为出发点,针对国家治理、人才教育、军事国防等方面提出建议,写下万余字的《御试策》,被宋理宗亲自擢拔为状元,宋理宗赞其“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此后他便以“宋瑞”为字。
开庆元年(1259 年),文天祥结束三年服丧期,开始为官生涯。但他因反对内侍董宋臣劝说宋理宗迁都的提议,写万言书《己未上皇帝书》,未收到回应后自请免职,回了老家。此后几年,他虽有过一些官职任命,但也多次拒绝就职或被罢官。
2. 起兵勤王与抗元斗争: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 年),元军进攻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下《哀痛诏》呼吁抵抗外敌。文天祥响应号召,招募义士,变卖家产用作军资。八月,他率勤王之师抵达临安。
恭帝德佑二年(1276 年)正月,文天祥任临安知府,不久宋廷投降。他被派往元营议降,因与元军统帅伯颜争论被扣留,后在镇江逃脱,历经艰险到达温州。
之后,文天祥继续组织抗元力量,在福建等地坚持斗争。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3. 被俘与就义:
景炎二年(1277 年),元军攻入汀州,文天祥被迫转移。最终在五坡岭被元军所俘。被押往元大都后,文天祥在狱中度过三年,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
至元十九年(1282 年)十二月初九(1283 年 1 月 9 日),文天祥在元大都燕京柴市刑场被杀害,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他创作了《过零丁洋》《正气歌》《扬子江》《金陵驿》等名篇。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高尚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成为千古名句。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全国多地建有文天祥祠、纪念馆等,以示纪念。
文天祥的人物关系:
1. 父亲:文仪,号革斋,又号竹居,乡称君子长者。文仪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祥兴年间(1278 年五月—1279 年二月),因子贵,朝廷追赠太师、惠国公。文仪对文天祥的教育成长影响很大,从小就教导文天祥读书写字和做人的道理。
2. 母亲:曾德慈,是一位深明大义、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性。
3. 妻子:欧阳氏,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在文天祥就义后,曾为他收尸。她与文天祥育有两个女儿。
4. 老师:欧阳守道,师承江万里,对文天祥的思想影响很大,师生情谊深厚。在欧阳守道去世后,文天祥亲自为其撰写祭文。
5. 同朝为官者:
陆秀夫、张世杰:与文天祥并称为“宋末三杰”。陆秀夫在崖山之战中背着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张世杰则在崖山之战中因飓风覆舟而死。他们都是南宋末年坚持抗元的重要人物。
陈宜中:南宋末年的重要大臣,在南宋朝廷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中,陈宜中与文天祥有过合作,但也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
6. 下属与战友:
邹沨、尹玉、邓光荐、麻士龙、杜浒等:在文天祥响应号召起兵勤王时,这些人积极响应并跟随文天祥一起抗击元军。
赵时赏、赵孟溁、吴浚、刘洙、萧明哲、陈子敬、唐仁等:在文天祥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期间,他们参与了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军事行动。
《过零丁洋》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 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 1275 年起兵抗元,到 1278 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 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文天祥的名句: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过零丁洋》。这两句诗展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他认为人生总会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留在史册上,光照千古。这种浩然正气和坚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支柱和追求的崇高境界。
2.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句诗表明了文天祥对南宋朝廷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他的心就像磁针石一样,始终指向南方,即南宋的方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和忠诚。这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3.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此句出自《正气歌》。文天祥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浩然正气,这种正气赋予了万物生命和形态。它是一种正义、正直、刚正不阿的精神力量,能够支撑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邪恶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一观点体现了文天祥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坚信。
4.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同样出自《过零丁洋》。文天祥用“风飘絮”来比喻山河破碎的局势,如同风中的柳絮一样飘摇不定;用“雨打萍”来形容自己身世的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一样漂泊无根。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国家和个人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5.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国家危难、时局艰难的时候,人的气节才能显现出来,并且会被历史所铭记。这句话体现了文天祥对气节的重视,他认为在困难和考验面前,真正的英雄豪杰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展现出高尚的气节,这些人将被历史所铭记和赞颂。
6.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青春是宝贵的,怎么能不珍惜呢?但是,追求享乐并不是他所想要的。这句话表达了文天祥对青春的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他认为青春应该用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而不是沉迷于享乐。
7.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文天祥认为“三纲”是人的生命所系,道义是人的根本。这体现了他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尊重和坚守,以及对道义的追求。
8.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文天祥以精卫填海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壮志雄心,想要像精卫一样填平大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他又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自勉,时刻保持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复兴国家的渴望。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