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闻一多

闻一多(1899 年 11 月 24 日 - 1946 年 7 月 15 日),本名闻家骅,原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笔名有夕夕、屠龙居士、t·l、h·c、风叶等,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闻家铺。他是中国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及美术,5 岁入私塾,10 岁考入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校。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积极参与学校刊物编辑工作。1919 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中国,闻一多参与了北京的学生集会游行,并在全国学生联合会中担任常委。

赴美留学: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阿罗拉多大学美术学院和纽约艺术青年联盟学习。留美期间,他遭遇不公平待遇,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中国被列强压迫的现实,决心改造旧中国。1923 年创作了第一部诗作《红烛》,1925 年创作《七子之歌》。

回国任教:1925 年回国后,闻一多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南京、青岛等地的高校任教,教授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并深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全唐诗》《诗经》《楚辞》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思想转变: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随校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在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思想逐渐转变,开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4 年,西南联大举办纪念“五四”的活动,成为他由诗人、学者转变为民主斗士的转折点。

2.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

主题丰富:其诗歌主题广泛,爱国主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在国外创作的诗歌,如《忆菊》《孤雁》《太阳吟》《洗衣歌》等,表现了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回国后创作的《发现》《静夜》《荒村》《死水》等,则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艺术风格独特:闻一多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特点,常“托物寄情”,将感情隐埋于精心选择的形象之中,如燃烧的蜡烛、菊花、失群的大雁、太阳、死水等。同时,他的诗歌也有部分直抒胸臆的作品,且十分讲究比喻的使用,想象丰富神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理论贡献: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月诗派也因此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3. 学术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易经》《诗经》《庄子》《楚辞》、乐府、唐诗、古代神话、古文字学(甲骨文和钟鼎文)、古音韵学、民俗学以及绘画理论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成就。

4. 政治贡献:闻一多是坚定的民主战士,积极参与民盟活动,为民主运动奔走呼号。1946 年 7 月 15 日,他在李公朴追悼大会结束后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为中国的民主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9 年,闻一多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和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究以及民主运动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作者

现代·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