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李清照
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 - 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是宋代婉约词派代表。她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生平经历:
出身名门: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名臣王拱辰的孙女,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年少时就才华出众,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问世时,轰动京师。
夫妻恩爱: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18 岁的李清照与 21 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均爱好诗贴碑文,新婚后生活虽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后来他们立下志向,要收集天下的古文奇字。为此,他们通过亲友故旧借来朝廷馆阁中的罕见珍本秘籍抄写记录,遇到名人书画、珍奇文物,甚至不惜脱衣交换。在李清照的协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家遭变故:朝廷内部新旧党争激烈,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指为“元祐奸党”遭罢免,李清照也受到波及被迫离开京城。后来公公赵挺之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不久后因病逝世,其家属亲戚还曾被捕入狱,李清照只得随赵家人一同前往青州生活。
南渡漂泊:“靖康之变”后,北宋朝廷崩溃,南宋开始。赵明诚南下奔丧,李清照历经艰难将两人收藏的古籍古物运到江宁。之后赵明诚先后担任江宁知府、湖州知府等职,但在任上遭遇诸多变故,最终于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因病逝世。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大病一场,为保存文物书籍强打精神。此后,她不断颠沛流离,所收藏的古籍古物也大多散失。绍兴二年(公元 1132 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后再嫁张汝舟,却发现所托非人,遂与之离婚。
2. 文学成就:
词作风格独特:
前期:多写闺中生活和自然风光,格调浪漫舒缓。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动地描绘了少女游玩的欢快场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写出了少女惜花惜春的心境。
后期:感时伤世,主要抒发国破家亡的苦闷孤独,情调感伤深沉。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将她的孤独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题材广泛:除了闺情词,她也有家国情怀的诗作,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故事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自己的爱国之情。
文学理论贡献: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3. 历史影响: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她的“易安体”为后世词作树立了榜样,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为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李清照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是苏轼的学生,也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为李清照提供了良好的文学教育和成长环境。
母亲:王氏,是名臣王拱辰的孙女,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也有说法认为李清照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长女。
丈夫:赵明诚,宋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也协助他完成了这部著作。
2. 亲戚关系:
外公:一个是王珪,曾官至宰相,他的孙女(李清照的表妹)嫁给了秦桧;另一个是王拱辰,也是宰相,并且与欧阳修是连襟关系,所以欧阳修算是李清照的姨老爷。
表姐夫:蔡京,是北宋时期的权臣,名声不佳。
妹夫: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妹婿李擢;此外,她的表妹夫是秦桧,秦桧是南宋时期的奸臣。
3. 师友关系:
老师: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为李清照的老师。
友人:在李清照的晚年,有一些文人雅士与她有过诗词唱和或交往,但具体的友人姓名在历史记载中并不十分突出。她的诗词在当时文坛有一定影响力,也受到一些文人的关注和赞赏。
李清照的名句:
1. 清新活泼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她少女时期游玩尽兴后乘船返回,却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急忙划船“争渡”,惊起鸥鹭的欢快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诗意。
2. 伤春惜花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同样来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借问卷帘人的对话,写出了经过一夜风雨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将卷帘人的回答与词人的感受形成对比,细腻地展现了词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
3. 相思愁绪类: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这几句,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花独自飘落,水独自流淌,就像分隔两地的人各自有着相思之愁,这种愁绪刚从眉间消失,又涌上心头,令人感同身受。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词人在重阳节思念丈夫,通过西风吹卷帘幕,看到比黄花还消瘦的自己,生动地刻画出了相思之苦和孤独寂寞。
4. 豪情壮志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中,这几句诗气势磅礴,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展现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和刚正不阿的气节。
5. 孤独凄凉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寻寻觅觅》开篇便用十四个叠字,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词人在国破家亡、丈夫离世后,独自寻觅、感受着周围的冷清和凄惨,将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中的这句,写出了词人经历了诸多变故后,看到景物依旧,但人已不同,一切都已结束,想要诉说却先流下了眼泪,那种悲痛和无奈令人动容。
6. 闲情逸致类: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出自《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描绘了病后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在枕上读书、欣赏门前雨中风景,体现了词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