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 年—1055 年),字同叔,北宋文学家、词人、政治家,世称晏元献。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1. 生平经历:

年少成名:晏殊自幼聪颖,五岁能诗,景德元年(1004 年),以神童身份通过殿试,被赐予进士出身。宋真宗对他十分欣赏,之后他不断得到擢升,历任秘书省正字、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子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

仕途起伏:晏殊曾因直言进谏违抗太后旨意,如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被贬谪至宣州。后来又多次辗转于颍州、陈州、许州等地。但他也多次被重新启用,担任过礼部、刑部尚书等职务。至和二年(1055 年),晏殊在京城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仁宗亲临祭奠,追赠他为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2. 文学成就:

词作方面:晏殊是北宋前期第一位有组织力和号召力的词坛引领者,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他的《珠玉词》是宋代第一部个人词集,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其词风清新婉约、柔美动人,善于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捕捉人性中的微妙变化。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这些词句造语工丽,意致悠长,广为流传。

诗文方面:晏殊的诗文也有一定成就,风格具有浓郁的转换期过渡特色。他继承了西昆派倡导的“颂声”主张,又反对后期诗文革新推崇的诗歌完全反映现实。其文章语句整饬有方、典实精切,中年以后文风有所转变,清新流丽。

3. 政治贡献:

唯贤是举:晏殊虽多年身居高位,但平易近人,善于发现和举荐人才。范仲淹王安石孙道辅等均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经他栽培引荐,受到重用。

建言献策:他主张简政放权,减轻百姓负担,并且在军事方面,如陕西边关战事吃紧时,他请求朝廷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军队统帅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还招募弓箭手,组织训练,以备战斗;清理宫中过剩的财物,以资助边境军费等,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

总的来说,晏殊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北宋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晏殊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晏殊父亲的信息相关记载较少。

儿子: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在词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风与晏殊有相似之处,但又独具特色,父子俩在文学史上并称“二晏”。

女婿:晏殊的女婿富弼也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曾官至宰相。

2. 师生关系:

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他两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第三次科举时,晏殊担任知贡举,评欧阳修为第一。后来,晏殊当宰相时,还提拔欧阳修为谏官,欧阳修对晏殊也非常敬重。

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为后人所敬仰。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曾在范仲淹被诬陷时仗义上书,为其申辩。

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主持的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曾受教于晏殊,在文学和政治理念上都受到了晏殊一定的影响。

此外,孔道辅等也是晏殊的门生。

3. 朋友关系:

李觏: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与晏殊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经常共同论诗赋文,写词作对。

富弼:如前文所述,富弼是晏殊的女婿,但同时两人也是朋友关系,他们才情横溢,互相尊重,在诗词创作和人生观念上有很多交流。

4. 君臣关系:

晏殊在宋仁宗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知制诰、翰林学士等,深受宋仁宗的信任和赏识。

晏殊的名句:

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两句将自然景象与人生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仗工整,语言天然浑成。“无可奈何”表达了对落花凋零的惋惜与无奈,而“似曾相识”则在似是而非之间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描绘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惆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几句词意境高远,通过描写西风凛冽、绿树凋零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则展现出一种高远的志向、追求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探索,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视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种境界。

3.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出自《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前两句感慨山河辽阔、时光易逝、春光易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而“不如怜取眼前人”则体现出一种珍惜当下、把握眼前的人生态度,既有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4.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出自《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以“天涯地角有穷时”作为对比,强调相思之情的无穷无尽,将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出自《喜迁莺·花不尽》。用花和柳的无穷无尽来比喻自己的情感,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觥船一棹百分空”则有一种借酒消愁的意味,而“何处不相逢”又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乐观与期待。

6.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出自《踏莎行·小径红稀》。生动地描绘了春风吹拂下,杨花漫天飞舞,纷纷扑向行人面庞的情景,将杨花的轻盈与春风的调皮表现得十分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出自《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燕子归来、梨花飘落、碧苔点缀、黄鹂啼鸣、飞絮轻扬,几个简单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

晏殊与晏子有什么关系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他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留下了南橘北枳、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等典故,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文学家、词人、政治家,世称晏元献。祖籍抚州临川(今南昌市进贤县)。他自幼聪颖,以神童身份通过殿试,被赐予进士出身,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倚声家初祖”,著有《珠玉集》等。

虽然有一些说法称晏殊的祖上是晏子,但这种说法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推测或传说。所以从现有可靠的历史资料来看,晏殊与晏子没有直接的血脉或家族传承关系。

作者

北宋·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