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

1.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但家道中落。他幼年丧父,由母亲仉氏抚养长大,孟母“三迁”“断机”一直传为教子的佳话。孟子曾受业于战国初期儒学大师子思的学生,奠定了对儒学学说的信仰。

周游列国:孟子学成出仕后,周游齐、梁、宋、滕、薛、鲁等国,谒见过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君主,积极向各国君主阐述其仁政、王道思想,但他的主张在当时未被诸侯广泛采纳。例如,在魏国,梁惠王穷兵黩武,不能贯彻施行“仁政”;在齐国,孟子施行“仁政”、民本等思想与齐宣王厉兵秣马的作风相背离。

晚年著书:晚年,孟子意识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诸侯所采纳,便不再出游,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一书,记叙他的活动和阐明其各种主张,最后在邹国去世。

2. 思想主张:

性善论: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性,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生活,从而获得民心和政治的稳定。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该以百姓的福祉为先。

义利观念:孟子主张在义与利的抉择中应当优先考虑义。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益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牺牲了道德和原则去追求利益则是不可取的。

教育理念: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提升个人道德和智慧的重要途径,主张平等的教育机会,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3. 著作及影响:

著作:《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为《四书》之一。该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孟子的思想观点和生平事迹。

影响:孟子的思想对后世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影响深远。在政治上,他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思想上,他的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在文学上,《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和文章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作者与成书背景

《孟子》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 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当时,中国处于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带着弟子游历各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其言论和事迹被弟子记录整理成书。

二、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篇目分布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为上下两篇,篇名取自各篇开头的人物姓名或事件等。

(二)主要思想内容

1. 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例如,减轻刑罚、降低赋税,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梁惠王上》)。他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一思想体现了对百姓地位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反对霸道,提倡王道:孟子将政治统治分为“王道”和“霸道”。王道强调以道德为基础,通过推行仁政来统一天下;霸道则是依靠武力和权谋。他反对霸道,认为只有实行王道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2. 人性论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他指出人天生就有“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将这些善端扩充,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品质。

3. 道德修养

存心养性:孟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要“存心养性”。他认为人应该保持自己的善良本心,避免被外界的物欲所迷惑,“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通过自我反省、寡欲等方式来修养身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舍生取义:在道德价值的抉择上,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这种思想体现了对高尚道德价值的坚守,对后世影响深远。

4. 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扩充善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才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被他视为人生的一大乐事。

教育方法:倡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同时,他也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鼓励人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知识。

三、经典篇章与名句

1. 《梁惠王上》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此章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自己政治主张的重要篇章。孟子通过层层诱导的方式,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仁政。其中有许多著名的论断,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人们将对自己家人的敬爱推广到他人身上,体现了博爱的思想。

2. 名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这句名言描绘了理想中的大丈夫形象,即在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境遇下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强调了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在战争和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四、历史意义与影响

1.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使儒家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他的仁政学说、性善论等思想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家学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孟子》所倡导的民本思想、道德观念等深深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在政治领域,其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施政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醒统治者重视百姓的利益;在社会道德层面,孟子的思想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激励着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

战国·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