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杨炯
杨炯(650 年-693 年),字令明,陕西华阴人,唐朝诗人、官员,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1. 家族背景:
杨炯出身于弘农杨氏,先祖为东汉名臣杨震。其远祖杨赞在隋朝时为辅国将军、河东公,曾祖杨初在隋时为宗正卿、华山公。杨初子息昌盛,儿子们壮年时正逢隋唐政局剧变,几个儿子卷入其中并建功立业。其中一子杨善会以节义著称于隋末,被窦建德所杀;一子杨安归唐时被王世充所杀;一子杨大宝以龙门令殉职,可谓一门三烈。至唐立国,杨初就因家族军功被封为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开国公、食邑本乡二千五百户。其伯父杨德裔以父荫自太子左千牛备身出仕,一路从县令官至常州刺史、侍御史;另一个伯父杨德干,历任四州刺史,后因其子杨神让参与徐敬业反叛兵败被诛。
2. 个人生平:
幼举神童:据杨炯作品《浑天赋》自序可知,显庆五年(660 年),年仅 11 岁的杨炯应弟子举及第,被誉为神童,并被授散官,待制弘文馆,参与国家图书修撰工作。
秘书省校书郎:上元三年(676 年),在弘文馆工作了 16 年的杨炯参加该年制举,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秘书省设有十个校书郎编制,官阶正九品上,主要负责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的工作。
詹事司直:永隆二年(681 年),杨炯在当时文坛领袖薛元超举荐之下,当上了崇文馆学士,官阶连升数级,从正九品上一跃到正七品。第二年,即 682 年,他被擢升为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东宫詹事司直官阶正七品上,负责“纠劾官僚”及“率府之兵”。
梓州参军:嗣圣元年(684 年),唐开国名将李勣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后,杨炯堂兄杨神让参与其中,兵败之后,杨神让及其父杨德干被诛,杨炯遭受牵连,被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
分直习艺馆:天授元年(690 年),在梓州工作了五年的杨炯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
盈川县令:如意元年(692 年),朝廷析置盈川县,杨炯出任县令,并卒于任上,后世称为杨盈川。
3.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
题材广泛:杨炯现存世诗 35 首,以五律居多,五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占 28 首,五绝 1 首,没有七言诗及歌行。其诗题材广泛,有抒发登临送别的,如《夜送赵纵》;有歌咏征人远戍、向往边关之情的,如《从军行》《战城南》等;还有写景纪行、酬答唱和之作。
风格独特:其边塞诗颇受赞誉,《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广泛流传,对后世边塞诗的创作具有较大影响。他的诗风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较其他三人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辞赋方面:
艺术成就显著:就赋的格律体制而言,杨炯的八篇赋均为古赋。他的赋行文舒展,气象雄厚,逻辑清晰周密,辞藻典雅有致,艺术成就上丝毫不亚于传世诗作。内容庞杂,涉及歌功颂德(如《老人星赋》《盂兰盆赋》)、托物言志(如《卧读书架赋》《青苔赋》)、哲理思辨(如《浑天赋》)等多个方面。
骈文方面:杨炯的骈文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序文创作,现有存世的 12 篇序文,主要为送别和游宴题材。其诗序作品内容生动,骨气刚健,绝少有空洞无物和言之无物的泛泛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融汇自然,措辞典丽,又不过分拘泥于形式,行文自由而合于章法,极具感染力。
4. 个人评价:
杨炯在初唐诗坛以文字的形式吹响了反对齐梁以来绮靡纤弱文风之理论号角,大力提倡革弊创新,并且以诗赋创作积极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对唐朝诗坛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与“初唐四杰”中的其他三位诗人一起,将诗歌的主题从狭小的宫廷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引到山川边塞,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为扭转自齐梁以来以丽缛为美的审美风格和缺乏真挚情韵的创作倾向,开启清新刚健诗风,对盛唐诗歌巅峰的到来贡献卓著。
总的来说,杨炯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杨炯的人物关系:
1. 家族关系:
先祖:杨炯出身于弘农杨氏,先祖为东汉名臣杨震。其远祖杨赞在隋朝时为辅国将军、河东公;曾祖杨初在隋时为宗正卿、华山公。杨初子息昌盛,其家族在隋唐之际有着诸多经历,如杨初的儿子中,杨善会以节义著称于隋末,被窦建德所杀;杨安归唐时被王世充所杀;杨大宝以龙门令殉职,可谓一门三烈。
伯父:杨炯伯父杨德裔以父荫自太子左千牛备身出仕,一路从县令官至常州刺史、侍御史。另一个伯父杨德干,历任四州刺史,后因其子杨神让参与徐敬业反叛兵败被诛,杨炯也受此牵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2. 朋友关系:
王勃:杨炯与王勃同为初唐四杰,两人来往颇多,结下了深厚友谊。王勃因私杀官奴被贬,杨炯曾经专程去往王勃的家乡龙门探望。王勃在交趾探亲返回途中遭遇台风惊悸而死,杨炯对于王勃的死悲痛万分,以“恨不序于生前”深表遗憾,并写下了著名的《王勃集序》以示悼念。
卢照邻:卢照邻是杨炯的前辈诗人,杨炯对卢照邻的才华很钦佩。卢照邻的诗歌风格对初唐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杨炯可能在文学创作上受到了他的启发。
宋之问:天授元年(690 年),杨炯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有过共事的经历。
杨炯的名句:
1.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自《从军行》。表达了诗人渴望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体现了初唐时期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这句诗也成为了后世许多文人志士表达报国之志的名言。
2.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同样出自《从军行》。生动地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威武场面和战争的紧张气氛,“牙璋”“铁骑”等词语展现了军队的英勇和强大,“辞凤阙”“绕龙城”则表现了行军的迅速和作战的目标明确。
3.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来自《战城南》。描绘了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依然心怀光明、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寸心明白日”体现了将士们的忠诚和勇敢,“千里暗黄尘”则渲染了战争的惨烈和环境的恶劣。
4. “善与人交,岁寒无易”:这是杨炯在《司马参军陇西李宏赞》中所写,强调了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是对美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期许和赞美。
5. “朗如日月,清如水镜”:出自《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用日月和水镜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清正廉洁,是对人物品质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