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温子升
温子升(约495年—547年),字鹏举,自云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实际是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他是北魏、东魏时著名文学家,晋大将军温峤之后。
1. 生平经历:
早年贫寒,才学初显:温子升一家是南来户,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广门阀制度的社会中,属于“家世寒素”的家族。但他自幼勤奋好学,师从崔灵恩、刘兰,博览群书,通读诸子百家,文章写得婉约清丽。他最初是广阳王元渊的低级幕僚,因创作《侯山祠堂碑文》被常景称赞为“才士”,后引起元渊的注意。
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孝明帝熙平初年,温子升在东平王元匡招聘御史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御史,年仅 22 岁。之后曾为录事参军,后被朝廷征召还朝。正光末年,元渊任东北道行台,温子升为其郎中,才名更盛。元渊兵败后,温子升被俘,后逃脱。孝庄帝即位后,他任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曾因未按时值班差点受罚。后跟随元天穆镇压起义,又经历了元颢入洛、尔朱荣专权等事件,他在其中几易其主,多次被起用和废黜。东魏建立后,他被齐文襄王高澄引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
蒙冤而死,悲惨结局: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温子升因被怀疑参与了元瑾、刘思逸、苟济等人谋害高澄的密谋,被逮捕下狱,活活饿死于晋阳狱中,之后又被暴尸街头,籍没全家。
2. 文学成就:
与邢邵、魏收并称“北地三才”:在北魏到北齐的文学史上,温子升是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与邢邵齐名,和魏收一起被称为“北地三才”。当时济阴王王元晖赞扬温子升的诗文超过宋朝的谢灵运、梁朝沈约的作品。他的作品流传到江南,梁武帝也很赏识他的文笔。
作品风格及代表作:
诗歌方面:流传下来的诗不多,形式和技巧方面有摹仿南朝的印记,但也有自身特色。《捣衣诗》最为有名,艺术性较高,开了唐人闺怨诗的先河;《白鼻騧》类似《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高阳王乐人歌》;《凉州乐歌》二首更有新意,风格遒劲,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
骈文方面:他的骈文能保存沈约、任昉那种用典少、不求生僻、便于时用的风格,不同于南朝流行的“徐庾体”骈文那样动辄用典。其代表作《寒陵山寺碑》辞藻绚丽,用典雅赡,气势宏伟,与庾信、徐陵的骈文类似,是北魏后期文风接近南朝的标志。
3. 著作流传:
他著有《文笔》35 卷及《永安记》3 卷。今存其诗仅 10 首,文 20 多篇。明代张溥辑有《温侍读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