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正则,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人,出身贵族。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受宠:屈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岁完成《橘颂》,入兰台宫成为楚王的文学侍臣。公元前319年开始着手准备推行改革,前318年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得楚怀王信任,参与商议国家大事及外交事务。

遭贬疏远:后因上官大夫和旧贵族的挑拨,屈原受楚怀王疏远,改任三闾大夫,负责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节日以及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管理、教育。之后因坚持联齐抗秦,被楚怀王流放至汉北。

再遭流放:楚怀王客死秦国后,楚顷襄王继位,屈原反对顷襄王与秦联姻被流放江南。

投江自尽: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得知楚国郢都被破,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终年62岁。

2. 政治主张:

“美政”理想:屈原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实现“美政”,追求君臣契合,举贤授能。主张实行政治改革,关注民生、系心于民,提出奖励农耕增加赋税,奖励士兵促进国家的军事实力;举贤授能,促进上通下达,破除君臣、臣民之间的隔阂,实行德治;禁止臣子之间结党营私,修明法度,实行法治,废除贵族的部分特权。

联齐抗秦: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完成天下一统。这符合楚国的利益和当时的时代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下,他的主张未能得到实现。

3. 文学成就:

创立骚体:屈原在《诗经》的四言体和当时中国南方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骚体”。这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鲜明生动、灵活多变的新诗体,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叙事铺陈,既有现实的写照,又有浪漫的情调,增加了思想容量,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成了汉赋以后中国各类文学形式均可模拟的形式,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代表作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第一首浪漫主义抒情长诗,详细记录了屈原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于自身人生感受和独特人格的表达,体现了屈原爱国忠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天问》:写于屈原晚年,全诗由问答构成,约一百七十个提问,每一个问答之中都包含有神话故事。其用辞平实,所采用的大多是当时的民俗传说;结构与层次构思巧妙,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以及思想性。

《九歌》: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是歌辞、音乐、舞蹈混合而成,是中国古代歌剧的雏形。其总的格调轻松愉快,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楚国的社会生活与民情风俗。

《九章》:包括九篇诗歌,主要是屈原流放汉北以及迁往江南期间所作的抒情诗歌,采用写实的方法,叙述了诗人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是了解和研究屈原生平思想的重要材料。

4. 历史影响: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开创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出现以后,“风”和“骚”就成为中国古人对诗歌所悬出的两个最高标准。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为后世所敬仰和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离骚》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一、原文(部分)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二、注释

1. 高阳:颛顼之号。

2. 苗裔(yì):后裔。

3. 朕(zhèn):我。秦以前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4.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5. 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

6. 贞:正。

7. 孟陬(zōu):正月。

8. 庚寅:指庚寅日。

9.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皇,皇考。览,观察。揆,揣测。初度,初生时的气度。

10. 肇(zhào)锡(cì)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肇,开始。锡,赐。

11.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给我取名为正则,取字为灵均。

12.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我已经有这么多内在的美好品质。纷,盛多的样子。

13. 重(chóng)之以修能:再加上美好的才能。修能,美好的才能。

14. 扈(hù)江离与辟芷(zhǐ)兮:披上江离和幽芷这些香草。扈,披。江离,香草名。辟芷,幽僻处的芷草。

15. 纫秋兰以为佩:将秋兰结成索佩挂身上。纫,连缀、联结。

16. 汩(yù)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汩,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比喻时间过得快。

17. 恐年岁之不吾与:担心岁月不等待我。与,等待。

18. 朝搴(qiān)阰(pí)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搴,拔取。阰,土坡。

19. 夕揽洲之宿莽: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宿莽,经冬不死的草。

20.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久留。忽,迅速的样子。淹,久留。

21. 春与秋其代序:春去秋来依次更替。代序,更代、轮流。

22. 惟草木之零落兮: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

23. 恐美人之迟暮:担心美人(代指楚王)也将衰老。迟暮,年老。

24.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趁着壮盛之年抛弃秽政。抚,握持。壮,壮年。秽,秽恶的行为。

25. 何不改乎此度:为什么不改变这种法度。度,法度。

26. 乘骐骥以驰骋兮:骑上骏马快跑。骐骥,骏马。

27. 来吾道夫先路: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道,通“导”。

三、创作背景

1.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楚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内政治黑暗,贵族集团相互倾轧,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

2. 外部秦国势力不断扩张,对楚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屈原一心想挽救楚国的命运,实现楚国的富强,他在政治上主张联齐抗秦,对内积极推行政治改革,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离骚》就是在这种政治理想破灭的情况下创作的,诗人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批判等。

四、诗歌赏析

1. 主题思想

忠君爱国与理想破灭: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楚国的深切热爱和忠诚,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然而,他的政治理想却因楚王的昏庸和奸臣的谗害而无法实现,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

对美好品德的追求:诗人运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展现了自己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香草象征着他的美好品质,如高洁、正直等,而美人则可指代楚王或者自喻,表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自身美好品质的坚守。

2.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兴手法贯穿全诗。例如,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佩戴香草来比喻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众女嫉妒美人来比喻群小对自己的诬陷,形象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奇幻的描写。屈原想象自己在天界遨游,驱使神灵为自己服务,如“朝发轫于苍梧兮,夕至于县圃。欲少留此灵境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停 日,吾令凤鸟飞腾”等描写,这种浪漫主义风格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句式与韵律:《离骚》采用了杂言句式,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格局,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同时,在韵律上,它遵循“兮”字调,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作者

战国·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