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 - 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王文公。

1.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与入仕:出生于江西临江军的官宦家庭,自幼聪颖,勤奋好学。21 岁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宦生涯,最初担任扬州签判等地方官职。在地方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如在鄞县任知县时,大力兴修水利、推行青苗法的试验等,这些实践为他日后的变法提供了基础。

朝廷任职与变法:后来被调到朝廷,受到宋神宗的赏识。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举措,旨在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罢相与晚年:由于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加上变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王安石两次罢相。罢相后,退居江宁,继续从事著书立说和讲学活动。

2. 文学成就:

散文:他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笔力雄健。代表作有《游褒禅山记》,通过一次游山的经历阐述了治学处世都要有坚强意志的道理;《伤仲永》以方仲永的故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诗歌:今存一千五百三十余首。其诗风格刚健清新,被称为“王荆公体”。如《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梅花的坚韧耐寒,象征了自己的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他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词:存词二十余首,有一定历史感和现实感,注重自我怀抱的抒发,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柔软情调,对词境的开拓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等。

3. 思想贡献:

在哲学上,王安石受儒、道、佛三家影响,著有《易解》二十卷等多部著作,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儒家学派,史称“荆公新学”。其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政治影响: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北宋的国力,如在变法期间,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变法对后世的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人物关系:

1. 家庭关系:

父亲:王益,北宋官员,对王安石的成长和早期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母亲:吴氏,名琼,也是名门之后,祖父吴敏、父亲吴芮、叔父吴蒙皆为进士。母亲王氏是王安石的姑母,所以王安石和吴氏是表兄妹关系,王安石年长三岁。吴氏文采出众,对子女的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妻子:王安石的妻子是吴氏,两人相濡以沫,夫妻关系和睦。

子女:王安石和吴氏共育有三子三女,但有一子一女夭折。长大成人的儿子有王雱等,次女王文安嫁给了前宰相吴充之子吴安持,幼女则嫁给了蔡卞。

2. 师友关系:

老师方面:王安石除了塾学、府学的授业之师外,曾称范仲淹为自己的“一世之师”。

友人方面:

曾巩:曾巩既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又是王安石一生交谊最深的友人,两人还兼有同乡和亲戚关系。曾巩曾两次向欧阳修写信推荐王安石,两人之间诗文交流频繁。

欧阳修:欧阳修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文学作品,对王安石早期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但后来欧阳修成为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两人在政治上产生了分歧,但在文学上仍有一定的交流。

司马光: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本是关系要好的朋友,两人都曾受到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但在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因不认同新法的激进,与王安石站在了对立面,成为反对变法的保守派。

苏轼:苏轼比王安石年轻,由于政治立场不同,苏轼属于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但两人在文学上惺惺相惜,有一定的交流和互动。

3. 其他关系:

下属及追随者: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时,有一些人支持他的变法主张,成为他的下属和追随者,如吕惠卿等。但后来有些人出于各种原因与王安石产生了矛盾和分歧。

政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势力,包括文彦博、韩琦等大臣,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与王安石形成了政敌关系。他们在政治上相互斗争,对变法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王安石的名句:

1. 政治抱负与哲理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登飞来峰》。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句话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高瞻远瞩、胸怀大志以及对前途的坚定信念,和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两句诗体现了王安石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看似平常的事物实际上可能蕴含着奇特和卓越之处,而看似容易成功的事情背后往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感悟,也可以延伸到对人生和事业的思考。

2. 写景抒情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天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一个“绿”字用得极为精妙,将春风的力量和江南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出自《书湖阴先生壁》。这两句诗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周围的山水景色,“护田”“排闼”两个词将山水拟人化,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表现了山水与田园的和谐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3. 节日氛围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元日》。此诗描绘了新年时热闹、欢乐的景象,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人们在春风中开怀畅饮屠苏酒,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纷纷换上新的桃符。诗句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也体现出了王安石对新政的期望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4. 托物言志类: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梅花》。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描写,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实际上也是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

5. 历史感慨类: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出自《桂枝香·金陵怀古》。诗人登上金陵城楼,凭高望远,看到眼前的景色,不禁感慨历史的兴衰变迁。六朝的旧事已经随着流水逝去,只剩下寒烟笼罩、芳草萋萋,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忧虑。

作者

北宋·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