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吕不韦
吕不韦(?—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一说为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时期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结交质子:吕不韦早年经商,家财丰厚。在赵国邯郸做生意时,遇到秦公子异人(秦庄襄王)在赵为质,异人因生母不受宠,在赵国日子艰难。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便与他深入交谈,表示愿助其成为秦国嫡子继承人。异人承诺若成功,与吕不韦共享秦国。
谋立异人: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异人用于日常开销和结交宾客,自己又带着五百金买的奇珍异宝去秦国,游说华阳夫人及其姐姐。华阳夫人被说动,让安国君立异人为嫡子。
滞留赵国: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派吕不韦返回赵国辅助异人归秦,但因秦赵关系紧张,尤其“长平之战”后,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吕不韦与异人只得滞留赵国。
入秦为相: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吕不韦与异人趁邯郸被围的混乱时机,花重金买通赵国小吏,逃回秦国。异人回国后拜见华阳夫人,因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异人便穿上楚国服饰,华阳夫人很喜欢,给他取名“子楚”。秦昭王去世后,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仅一年去世,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吕不韦被任命为大秦丞相,封为文信侯,获河南洛阳十万户为封地。
辅佐秦王政: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其子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仲父”。嬴政年幼时,朝内大小事务几乎都由吕不韦定夺。
失势自尽:吕不韦与秦王政生母赵姬私通,嬴政日渐长大,吕不韦担心事情败露,便找来嫪毐进献给赵姬。嫪毐势力逐渐壮大,后发动叛乱,此事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罢去吕不韦的相职,将他遣至封地河南。后秦王政担心吕不韦反叛,又写信让他搬到蜀地。吕不韦担心被杀,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喝毒酒自杀。
2.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开疆扩土:吕不韦为相期间,对外采取武力征服,派蒙骜等大将攻打各国。灭掉了东周,设立三川郡,还夺取了韩国的成皋、荥阳,占领赵国、魏国的多座城池及土地,使秦国版图逐年扩大,为秦始皇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稳定秦国朝局:秦庄襄王去世后,嬴政年幼,吕不韦辅佐朝政,稳定了秦国的朝局和国内秩序。
文化方面:
编著《吕氏春秋》:吕不韦组织门下三千多食客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该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历史评价:
后世对吕不韦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商业头脑,在秦国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吕氏春秋》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他与赵姬的私通以及引荐嫪毐等行为,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这些行为也对秦国的政治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