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贫苦:王昌龄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式微已久,父、祖几代都没有做官,家境较为贫寒。他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曾访道嵩山。

游历边塞: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关,在此期间写下大量边塞诗。他的足迹还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此行旨在进入军幕,投笔从戎,以谋仕进之路,但并无所成,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从西北塞外归来。

进士及第: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个闲散的文官,品阶只有九品。

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任河南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被贬岭南;次年遇赦返回长安。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升任江宁丞;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再次获罪被贬为龙标尉。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王昌龄弃官回乡,途径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五十八岁。

2. 文学成就:

诗歌题材:

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对边塞将士给予极大同情,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既歌颂了唐朝军队的正义战争,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送别诗:他交友广泛,留下了大量送别诗,抒写了深沉而诚挚的友情。这类诗感情真挚而不消沉,且有一种昂扬的格调,用以与友人共勉,歌唱兼济天下的理想和信念。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以冰心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高尚品质。

宫怨诗:反映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嫔妃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和喜新厌旧的行径。闺怨诗则反映了战争对于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例如《长信秋词五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等。

艺术特色:

意境雄浑:善于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美。他的边塞诗常常通过对边疆风光的描写,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简练:诗歌语言简洁含蓄,善于使用典故、比兴和寄托等手法,选词炼字准确恰当,使得诗歌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

风格多样:其诗风既有前期的高昂开朗,又有晚年受南方自然风物熏陶后的清逸明丽,但始终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3. 历史影响:

王昌龄在盛唐诗坛具有重要地位,与李白、高适、王之涣等齐名。他的七绝诗与李白的七绝诗相提并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其诗歌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

唐朝·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