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杨广
杨广(569 年 - 618 年),又名杨英,小字阿摐,是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史称“隋炀帝”。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早年经历与夺嫡:
北周天和四年(569 年),杨广生于长安,在杨坚还是北周臣子时,杨广荫父功被封为雁门郡公。隋开皇元年(581 年),杨广被封为晋王,后任并州总管、淮南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内史令等职务。
太子杨勇因冷落母亲为其挑选的妻子元氏,又广纳美人,且生活奢靡,被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所不满。而杨广将自己伪装得简朴节约,只宠爱妻子萧氏一人,得到独孤皇后的喜爱。他还使用诬陷手段,向独孤皇后哭诉杨勇可能加害他,并唆使部下收买朝廷重臣,不断构陷污蔑太子杨勇。开皇二十年(600 年),隋文帝废杨勇太子位,立杨广为皇太子。
2. 登基后的作为:
政治方面:
改革官制:杨广即位后为裁减冗员,精简中央机构,废除了三师、特进官和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部分将军名号;将三卫改为三侍,尚书省六曹的侍郎数量也进行了调整。他还把隋文帝时期州、县两级制更改为郡、县两级制,将度量权衡恢复为秦汉古式。
创设科举:大业六年(610 年),杨广创建了科举制度,设置进士、明经科,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朝堂的现象。不过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科举制度始于唐代。
修改律法:即位之初,杨广修订法律,颁布《大业律》,内容上大致与《开皇律》相同,但比《开皇律》宽松,删除了“十恶”条款,并减轻对某些犯罪的处刑。但后期由于他滥施暴政,又重新实行严酷刑法。
经济方面:
营建东都:大业元年(605 年),杨广命人大力营建东京(609 年改称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役使劳工二百万人。这一举措加强了对东部地区的控制,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修建运河:杨广下令开通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成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命脉。不过,运河的修建过程中,征调了大量的民夫,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军事方面:
征讨林邑:大业元年(605 年),派大将刘方出兵攻打林邑,刘方率大军攻入林邑都城,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
亲征吐谷浑:大业五年(609 年)三月,杨广率大军从京都长安出发车驾西巡河右,多次与吐谷浑军队交战,逼降部民十余万,并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个郡,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
三征高句丽:大业八年(612 年),杨广下令东征高句丽,隋军共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兵马,号称两百万,分十二路进攻,但大败于辽东城。大业九年(613 年)再次征讨,因杨玄感起兵反隋,被迫撤军。大业十年(614 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请降,杨广接受请降班师回朝。三次征高句丽给隋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文化方面:杨广好写诗歌,现存诗四十余首,原有《隋炀帝集》五十五卷已亡佚,至明代出现由明人编辑的《隋炀帝集》。
3. 历史评价:
负面评价:
滥用民力:杨广在位期间大兴土木、频繁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大量民夫死亡,国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统治残暴:他后期实行严刑峻法,企图用酷刑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荒淫无道:有一些史书记载他在宫廷中行为不检,荒淫无度,但这些记载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正面评价:
统一贡献:杨广以兵马都讨大元帅的身份平定陈朝,结束了中国南北割裂的格局,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制度创新:他创设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文化推动:他对文化艺术的支持和推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总的来说,杨广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行为既对隋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对他的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其历史背景和具体行为,避免片面地肯定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