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徵明
文徵明(公元 1470 年—公元 1559 年),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因其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或衡山居士。他是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人,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家世可追溯到汉代成都太守文翁。他自幼开蒙较晚,七岁才会站立,十一岁才开口说话。但他勤奋好学,曾学文于吴宽,学画于沈周,学书法于李应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文徵明在科举道路上颇为坎坷,从弘治八年(公元 1495 年)至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九次应试应天府皆不中。直到嘉靖二年(公元 1523 年),54 岁的他才被授予翰林院待诏。然而三年后,他便辞官返乡,此后以翰墨自娱三十余年。嘉靖三十八年(公元 1559 年),文徵明 90 岁时与世长辞,私谥“贞献先生”。在诗文上,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书法方面,与祝允明、王宠并称为“吴中三家”,是“吴门书派”巅峰期的领袖。
文徵明的人物关系:
父亲:文林,曾做过永嘉知县,后升任温州太守。他对文徵明的教育和成长影响很大,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支持和指导,其清正廉洁的品德也对文徵明产生了深远的熏陶。
老师:
吴宽:文徵明学文的老师,吴宽授予文徵明作古文的方法,并时常在公卿间赞许他的才华。
李应祯:文徵明的书法老师,看出了他在书法上的潜力,主动将自己多年摸索出的心得和笔法尽数传授,并告诫他书法不可死随古人,对文徵明的书法风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沈周:文徵明的绘画老师,对他甚是器重喜爱,评价甚高。在沈周的指导和影响下,文徵明的绘画技艺日益精进。
好友:文徵明与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穀祥、彭年、周天球、钱穀等交往密切。他还与唐寅是同辈好友,早年关系较好,但后来因唐寅经历科场案后心态大变,二人关系逐渐疏远。
文徵明的名句: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出自《拜年》,描绘了新年时收到众多贺帖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交风俗。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出自《念奴娇·中秋对月》,用优美的文字营造出中秋之夜桂花飘香、月色如洗的清冷意境。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同样出自《念奴娇·中秋对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 出自《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细腻地描写了夏日庭院中的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出自《满江红·拂拭残碑》,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公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体现了他对读书的重视和对质朴生活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