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商隐
李商隐(812 年 -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xī)生(一说为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他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1. 生平经历坎坷:
早年丧父,幸得赏识:李商隐少年丧父,家庭失去经济支柱,生活艰难。后来他因才学出众被检校兵部尚书令狐楚任为巡官,并与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一同学习,令狐楚还亲自教授他撰写文章的方法,这为他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基础。
科举艰难,多次不中:晚唐时期科举取士制度积弊丛生,寒门学子入仕困难。李商隐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不中,直到唐开成二年(837 年)才考中进士。
陷入党争,仕途不顺:当时朝中党派对立,分为牛党和李党。与李商隐关系密切的令狐楚父子为牛党成员,而他后来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任其僚属,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这一行为被牛党视为背叛,使他卷入党争。此后,他在仕途上备受排挤,历任弘农县尉、许州幕僚、盩厔县尉、法曹参军、盐铁推官等职,始终未能得到重用。
2. 诗歌风格独特:
朦胧幽深:李商隐的诗风朦胧幽深、深情绵邈。他常常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隐藏在诗歌的意象之中,让读者难以捉摸,却又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比如《无题》系列诗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男女爱情为表象,实则可能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理想、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工于比兴、善于用典: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同时,他用典十分精妙,常常化用典故,使其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但有时用典过于隐晦,也给读者理解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情感深沉:李商隐的诗歌情感深沉,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一生坎坷,对人生的苦难、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感受,这些情感都融入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诗歌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
3. 诗歌题材广泛:
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以及失去爱情的痛苦。除了《无题》系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咏史诗:他的咏史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多运用见微知著或即事微挑的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讽刺意味浓厚。例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贾谊的遭遇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昏庸。
政治抒情诗:李商隐也创作了一些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政治腐败的不满。不过由于他身处党争之中,这类诗歌往往较为隐晦。
其他题材:此外,他还有一些应酬唱和诗以及描写自然景色、感慨人生的诗歌。
李商隐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抒情诗新领域,建立了感伤主义诗歌的最高范式,并进一步发展了象征诗风,成为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风在北宋得到杨亿等人的推崇,形成了“西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