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徐干
徐干(170 年 - 217 年),字伟长,汉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县)人,东汉末学者、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 生平经历:
早年好学,声名远扬:徐干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童年时已诵文数十万言。不到 20 岁,已遍览经传,出口成章,操翰成文。他青年时正值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群雄争霸,灾害频仍,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闭户自守,不与之群”,在青州早已享有盛名。当时的州郡牧守想聘请他为官,他以颜渊自比,断然谢绝。
投奔曹操,成为僚属:后来曹操势力崛起,实行“用人唯才”的政策,徐干便弃家从戎,投奔邺下,做了曹氏父子的僚属。曹操周围聚集了许多文人才子,形成了以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群。徐干在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中负责“掌校典籍,侍奉文章”。
辞官归隐,贫居著书:徐干性情中和恬淡,不重视官禄。曹操慕其德才,曾旌命他,他辞疾不就;后来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以生病为由辞职。此后回归故里隐居,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潜身穷巷,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最终在一场疾疫中病逝,年仅 47 岁。
2.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徐干善写五言诗,其《室思》等作品情意缠绵、细致入微,佳句“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意境深远,常为后来的诗人化用。
辞赋方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赞徐干的《玄猿》《漏卮》《圆扇》《橘赋》,可与蔡邕、张衡的作品相媲美,可惜这些作品大多已佚失。今《寿光县志》载有他的《齐都赋》,语言清新、情景交融,展现了齐地的自然风光和王府宫廷生活。
学术著作:他的代表作《中论》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章风貌。书中强调学习应坚持不懈,“志”为师、“才”为徒,主张学者应“大义为先,物名为后”,批评舍本逐末的治学态度。
3. 历史评价:
曹丕对徐干评价很高,称他“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君子。徐干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和哲学思想也为后人所研究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