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班固
班固(32 年 -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1. 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
班固出生于书香门第、史学世家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儒学大师,对史学有深入研究,曾撰写《史记后传》,这对班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就能吟诵诗赋、写作文章,16 岁时入洛阳太学求学,在太学期间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儒、道、墨等九流十家的学说莫不探索研究,学无常师,侧重阐发大义。他性情宽和,能容忍他人,受到当时儒生的仰慕。
2. 主要成就:
史学方面:
撰写《汉书》:这是班固最主要的史学成就。他在父亲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着手撰写《汉书》。历经多年努力,不断收集、整理资料,对西汉一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记录。《汉书》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共 100 篇,80 余万言,完整记录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体例严整,对后世史书撰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班固以后,纪传体断代史成为中国史学的主导体裁。
历史评价与贡献:《汉书》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体例和优美的文笔著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班固在《汉书》中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准确的记载和评价,为后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文学方面:
汉赋创作:班固与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合称为“汉赋四大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描绘了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的繁华景象,展现了汉代的盛世风貌。该赋语言华丽,富有音乐性,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对后世的赋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学作品:除了《两都赋》,班固还著有《典引》《宾戏》《应讥》等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作品四十一篇。另有一些残篇赋作散见于《类聚》《书钞》《文选注》等书。
经学方面:班固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该书是汉章帝召集宗室诸王和儒者在白虎观举行大会讨论儒家经典理论异同的结果,由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并整理而成。《白虎通义》具有代表汉朝统治意志的法典性意义,对汉代的经学发展和思想统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人生结局:
永元四年(92 年),窦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班固因与窦宪关系密切而受到株连。洛阳令种兢对班固宿有积怨,借机逮捕班固。班固年逾花甲,耐不过狱中之苦,死于狱中,时年 61 岁。
班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对后世的史学、文学、经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