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汉文帝时期大臣、政论家、文学家。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名:贾谊十八岁时就因文才闻名于郡县,得到河南郡太守吴公的赏识,被聘为幕僚。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征召吴公为廷尉,吴公举荐贾谊,贾谊入朝担任博士,次年升任太中大夫。
遭谗被贬:贾谊提出改订历法、变易车马、更换服色、定官名、兴礼乐等改制主张,汉文帝起初对其较为欣赏,但后来在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大臣的群起反对下,汉文帝逐渐疏远贾谊,并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再受重用:贾谊离京四年后,被汉文帝征召入朝觐见。汉文帝在未央宫询问鬼神之事后,拜贾谊为小儿子刘揖(梁怀王)的太傅。在此期间,贾谊曾多次上书汉文帝,提出诸多政治建议。
忧郁而终: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刘揖坠马而死,贾谊自责未尽到太傅的责任,因悲伤过度,于一年后去世,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2. 文学成就:
政论散文:
《过秦论》:这是贾谊的代表作之一,首开史论文体创作的先河。文章回溯了秦国百余年的兴衰史,极写秦人早年图治、商鞅变法后崛起、得天下后败亡的过程,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劝勉西汉统治者引秦为鉴、仁义治国。其构思行文纵横开阖、辞采富丽、理切辞畅,对后世文学、词赋和史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文中强调了诸侯王割据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强化中央集权,把诸侯王国以大化小,削弱地方诸侯的割据势力。这篇文章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分析,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
《论积贮疏》:针对当时社会弃农经商、奢侈之风盛行的现象,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
辞赋:
《吊屈原赋》: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写下此赋。他以屈原自况,表达了自己遭谗被贬的愤懑与无奈之情,既体现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鵩鸟赋》:贾谊谪居长沙时,有鵩鸟飞进他的馆舍,他认为此鸟是不祥之兆,于是作此赋以自我宽解。赋中表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同时也有一定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3. 政治贡献:
强化中央集权:贾谊看到了汉初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不断向汉文帝提出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建议,这为后来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等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消除匈奴边患:他主张武力反击匈奴袭扰的同时,提出“以厚德怀服四夷”的建议,对西汉王朝处理与匈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重农抑商:他论述了农业生产对治国安民的重要性,主张“积贮”和“驱民而归之农”,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多次下诏强调以农为本,实行轻徭薄赋,这为西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4. 历史评价:
西汉经学家刘歆评价贾谊是汉朝的士人中唯一的儒者;西汉文学家刘向评价贾谊通达古今、推行改制,若能得到重用,其成就不在伊尹、管仲之下,可惜英年早逝,让人哀悼痛惜。贾谊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政论散文和辞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政治主张也为西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