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施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人,祖籍苏州。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曾在钱塘县担任县尹,但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只干了两年便辞官归隐。后来,他曾跟随张士诚起义,为其出谋划策,但因对张士诚后期的行为失望而离开。此后,施耐庵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后寓居江阴祝塘镇教书度日。最终,他在兴化隐居专心创作,完成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的人物关系:
与罗贯中:一种说法是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罗贯中曾跟随施耐庵学习,并在施耐庵的指导下撰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作品。
与刘伯温:施耐庵与刘伯温是同榜进士,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关系十分投机。
与张士诚及其部下:施耐庵的出生地白驹镇是张士诚的故乡,张士诚起兵抗元时,邀请施耐庵加入,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前往,在军中与卞元亨等义军将领交往密切。
施耐庵的名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意思是幸运的事不会连续到来,灾祸一来却不止一种。这句话反映了一种对人生福祸无常的感慨。
“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 指聪明的人总是爱惜聪明的人,英雄汉总是赏识英雄汉。可用来形容性格、才能相同的人互相敬慕爱护,最容易结为朋友。
“急来拖佛脚,闲时不烧香。” 比喻平日不积极努力作好准备,事到临头才仓促设法应付。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指好事不容易传出去,坏事却传得很快很广。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形容做人立得正,站得直,走得稳。
“有钱可以通神。” 意思是钱能使人与神仙相通,与“有钱能使鬼推磨”意思相近,带有贬义,反映了对金钱万能这一社会现象的批判。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说的是社会人情从待人态度的冷淡或热情可以看出来,人的脸色因对方地位的高低而变化,体现了对世态炎凉的洞察。
“不怕官,只怕管。” 意为不怕上面的大官,只怕直接管辖自己的顶头上司,反映了官场中基层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却之不恭,受之太过。” 意思是推却不受吧,太不恭敬;冒然接受吧,又太过分了。现在多说成“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是接受别人馈赠时的谦词,表示接受感到愧疚,拒绝又觉得失礼的矛盾心情。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要是早知道会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后悔当初不应该那样做,表达了一种后悔、自责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