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衡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官员。
1. 早年经历:
张衡出生于南阳世家大族,但到他幼年时,家道已中落。尽管家境贫寒,他自幼仍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慧且好学,从小文才出众。
永元五年(公元93年),16岁的张衡离开故乡南阳开始游学。他先到长安,游览三辅各地,两年后前往洛阳。在洛阳,他虽未能进入太学正式学习,但结交了诸多名士,如经学大师马融、窦章、王符等,与书法家崔瑗成为挚友,并得到马融、经学家贾逵等大儒的认可。永元七年(公元95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州府几次征召其为幕僚,都被他拒绝。
2. 两次入仕:
第一次: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回到南阳担任主簿,协助鲍德治理南阳郡政,颇有政绩,闲暇时还进行文学创作,写下《绶笥铭》《司徒吕公谏》《司空陈公谏》等应用文。永初二年(公元108年),鲍德调离南阳,张衡便辞去主簿之职,回到故里,开始钻研天文、历法、哲学等学问。
第二次: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汉安帝刘祜欣赏张衡的学问,指名征召他来京。张衡到洛阳后,先后担任郎中、尚书侍郎等职。元初二年(公元115年),他调任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和编纂史书。
3. 主要成就:
天文学方面:
理论贡献:张衡写出中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宇宙生成的理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运动变化着的“元气”生成,这一理论符合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物质不灭定律;他还提出了科学的无限宇宙观,认为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在空间上无限,在时间上无穷;他精确解释了黄道和赤道的关系等,这些见解的准确性已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成果所证明。
仪器发明: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一种能够模拟天体运动的天球仪,通过水力推动展示日月星辰的相对位置,对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有重要作用;还制作了世界第一台地震观测仪器——地动仪,采用倒立的摆原理,当地面发生震动时,仪器内部的结构会相应移动,从而触发记录机制,为地震的监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文学方面: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他的《二京赋》仿照班固的《两都赋》,描绘了长安和洛阳的繁华,讽谏了王侯将相奢侈无度的现象;《思玄赋》《归田赋》等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的诗歌《四愁诗》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七言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方面:在数学领域著有《算罔论》;还发明了指南车、计里鼓车等机械装置。
4. 后世影响:
张衡的科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北宋时期,他被追封为西鄂伯。进入现代后,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1977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以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
总之,张衡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多方面成就为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