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的生活。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向脸:朝着脸。

乱入:杂入、混入。

始觉:才发现。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是用同一颜色的布料剪裁而成;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相互映照。

采莲女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发觉有人在荷塘中。

讲解:

1.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江南水乡的采莲活动是当地的一种常见劳作场景,也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诗人通过对采莲女的细致观察,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诗篇,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采莲女的美丽与活泼。

2. 艺术特色

巧妙的映衬手法:诗的前两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将采莲女的罗裙与荷叶的颜色相映衬,让人感觉裙子像是和荷叶用同一种料子裁剪而成;把采莲女的脸庞和荷花相映衬,使得少女的面容如同荷花一样娇艳。这种映衬不仅巧妙地将采莲女融入到了自然景色之中,还突出了采莲女的美丽和清新脱俗。

以动衬静与留白艺术:后两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采莲女“乱入池中”后“看不见”,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闻歌始觉有人来”则通过歌声打破宁静,让读者在静谧的氛围中突然感受到采莲女的存在。同时,这两句诗也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没有详细描写采莲女的容貌和动作,而是通过歌声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自己去勾勒采莲女的形象和她们在莲池中的活动场景。

语言清新自然: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女的形象,如同一幅清新的水墨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江南水乡采莲女的劳动场景,通过对采莲女与自然景色的融合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采莲女的活泼可爱。诗人赞美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表达了对江南水乡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喜爱之情。

诗词大全

26. 《采莲曲》唐·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