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军》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
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这里的“梅花南北路”并非实指看到梅花,而是因梅岭说到梅花,借此与“风雨”形成对照,暗示行程中心情沉重。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后,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这里用伯夷、叔齐的故事,表达自己绝不投降、坚守气节的决心。
译文:
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了我的衣裳。想到去南岭时还有同伴,如今回到家乡却已身为俘囚。祖国的山河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在梦中也像伯夷、叔齐一样,采食野菜充饥等死。
讲解:
创作背景: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内容赏析:
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既点明了作者经过梅岭的行程,又通过风雨中摇曳的梅花与凄风苦雨打湿征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沉重的氛围,初步显示出作者行程中心情的压抑与悲苦。
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上句用疑问的语气表达出行程的孤单,显得格外沉痛;下句说此次北行,虽途径家乡却因身为俘囚而不能自由,有国破家亡、归乡却似未归的悲痛。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力度。
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上句化用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表达宋朝的山河会永远存在,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暗示宋朝还有复兴的希望;下句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的句意,说明城郭的沦陷只是暂时的,宋朝人民会继续反抗斗争,对仗工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信念。
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明确表达了作者绝不投降、以死殉国的决心。作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的故事自比,体现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爱国精神。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质朴,不假雕饰,却能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情感层层递进,从行程中的悲苦,到对山河的感慨,再到以死明志的决心,声情激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