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这里用“八百里”代指烤牛肉。

麾下: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世语》记载,刘备曾乘的卢马脱险。

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赢得:博得。

身后名:死后的名声。

可怜:可惜。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词当作于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 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此次会见分别之后,辛弃疾写了这首词寄给陈亮。

上阕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通过“醉”“挑灯”“看剑”“梦回”等动作和场景,塑造了一个满怀心事、渴望征战的壮士形象。即使在醉酒的状态下,依然心系战场,可见其报国之志的强烈。夜里挑灯看剑,梦回时听到连营的号角声,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写了军队中犒赏士卒、演奏军乐以及沙场点兵的壮观场面。“八百里分麾下炙”,体现了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五十弦翻塞外声”,激昂的乐声鼓舞着士气;“沙场秋点兵”,点明了时间是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适合用兵打仗的季节,预示着战争的胜利。

下阕赏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进一步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场景。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弓箭的声音如同惊雷,生动地展现了战斗的紧张和激烈,也体现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他一心想要为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从而赢得生前和死后的美名,体现了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功名意识。

结尾“可怜白发生”,笔锋一转,从前面的豪情壮志突然跌落到现实的无奈和悲哀。作者从梦中的战场回到了现实,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却仍然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

整体意义: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他的豪放词风。全词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和对自己理想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

诗词大全

18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