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镜子。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天光云影: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徘徊:来回移动。在这里是说天光云影在水面上荡漾。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移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输送活水。

讲解:

1. 创作背景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这首诗约作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朱熹当时在福建讲学,他常到南溪书院附近的方塘边散步,看到方塘的美丽景色,联想到读书学习的道理,便写下了这首诗。

2. 艺术特色

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能够清晰地映照出天空的光彩和云影的徘徊。这种比喻非常直观,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美丽的池塘景观图。

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源头活水”比作知识的来源。诗人以池塘的清澈需要不断有活水注入为喻,来说明人要保持心灵的清明和思想的敏锐,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就像池塘需要源头活水一样。这种比喻不仅巧妙自然,而且深入浅出,使抽象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以景喻理的表达方式:整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池塘的景色,从池塘的清澈和平静,到探究其清澈的原因是有源头活水,实际上是在借景说理。诗人通过对方塘的观察和思考,将读书学习的道理蕴含其中。这种以景喻理的方式,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设问引发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采用设问的形式,先提出问题:池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然后自己回答: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这种设问的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探寻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哲理。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知识要不断更新和积累的观点。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像池塘一样清澈,思想像水面的天光云影一样灵动。它告诉人们,读书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停止,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源头活水一样,体现了诗人对学习的深刻见解和重视。

诗词大全

64. 《观书有感》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