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汉·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xī):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
老大:年老。
徒: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清晨的露水等待阳光来晒干。
温暖的春天把阳光雨露洒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的到来,那时花叶枯黄凋落。
众多河流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呢?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努力,到老来只能白白地悲伤。
讲解:
1. 诗歌体裁与背景
体裁特点: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汉乐府诗是旧体诗诗体的一种,是汉代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汉乐府诗的特点是可以配乐演唱,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长歌行》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表达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创作背景: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它产生于汉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但也存在诸多社会问题。诗歌可能是为了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积极进取,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2.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的开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以园中葵菜和朝露起兴。葵菜生长得郁郁葱葱,象征着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朝露易干,暗示时光短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进一步描绘春天的阳光雨露给予万物恩泽,使万物焕发生机,这也是以自然景象来兴起下文对于人生的思考。这种比兴手法,通过自然事物的变化来引出人生的道理,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后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从春天的生机勃勃转向秋天的枯黄衰落,用季节的变化来比喻人生从年少到年老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层层递进的结构:
诗歌在内容上层层递进。首先描绘春天园中的葵菜和朝露,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美好;接着提到万物在阳春的恩泽下生机勃勃,强调时光的珍贵;然后通过对秋天花叶枯黄的担忧,引出时光易逝的主题;又以百川东流入海不复回的自然现象,进一步强化时光一去不复返的观念;最后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升华。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诗歌的逻辑严密,主题鲜明。
语言质朴自然:
全诗语言简单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用“青青”“焜黄”等词汇来描绘颜色,“朝露”“阳春”“秋节”等词语来表示时间和季节,简单的词语组合就能勾勒出鲜明的自然景象,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汉乐府诗的民间特色,也使诗歌能够广泛流传。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劝人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如园中葵菜的生长变化、四季的交替、百川的流向等的描绘,以自然的兴衰变化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不可逆,告诫人们年少时如果不努力,到老来只能空自悔恨。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命的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