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讲解:

创作背景: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这首诗是他客居异乡,在一个寂静的秋夜所写。秋天的夜晚,景色萧索,最容易引发旅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此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将自然环境与诗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秋风瑟瑟、梧叶萧萧,不仅是对秋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孤独、凄凉的写照。

动静结合:诗的后两句中,“儿童挑促织”是动景,“夜深篱落一灯明”是静景。以动衬静,更突出了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同时,儿童的天真活泼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巧用修辞:“萧萧梧叶送寒声”中,“送”字赋予了梧叶以人的动作,将梧叶的飘落与寒声的传递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诗句更具感染力。同时,这句诗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触觉,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秋风的寒冷。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儿童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凄凉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儿童捉蟋蟀的场景也唤起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使诗歌在思乡之情中又增添了一份对童年的怀念。

诗词大全

21.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