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讲解:
创作背景:公元 1072 年(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于是写下了这五首七言绝句,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艺术特色:
生动的比喻:诗的前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将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浓密和颜色之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生动地描绘出雨点的大、密和活泼,展现出夏日阵雨的独特景观。这两个比喻不仅贴切,而且使诗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强烈的对比:“黑云”与“白雨”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黑色的乌云和白色的雨点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动态的描写:整首诗充满了动态感。从“黑云翻墨”到“白雨跳珠”,再到“卷地风来”,最后“水如天”,诗人通过对云、雨、风、水等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西湖上一场骤雨的全过程。这种动态的描写使诗歌富有节奏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在短时间内捕捉到了西湖上天气的急剧变化,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这场骤雨的来势汹汹和去得迅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