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喻指当时中国面临列强环伺、国家危亡的困境。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得如同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如同当年的项羽面临“四面楚歌”,我也终于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一直空想着故乡浙江的生活。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我的心却比男子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茫茫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讲解:

创作背景:秋瑾 18 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个浮荡子弟。1898 年前后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1903 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这首词是她在这一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上阕分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早又是”体现出时光匆匆流逝,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描写了中秋时节菊花盛开、秋色明净的景象,菊花的高洁也映衬出作者的品格。同时,这样美好的景色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添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暗示国家的危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八年风味徒思浙”则写出了她在京城这八年来的苦闷生活,以及对故乡浙江的思念,这里的“思浙”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强加给女性的束缚的不满和不屑,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决心。

下阕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出她虽然身为女子,但有着不亚于男子的志向和刚烈的性格。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进一步体现了作者的侠义心肠和爱国热情,她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表达了作者对世俗之人不理解自己的无奈,以及英雄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她认为真正的英雄在面临挫折时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者感慨在这茫茫尘世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不禁伤心落泪。这里的“青衫湿”既表达了她的孤独和失落,也反映了她对革命道路的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她依然坚定地要走下去。

总的来说,这首词风格爽朗豪迈,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是秋瑾的代表作之一。

诗词大全

182. 《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