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此峰是从琅琊东武县飞来的,故名;一说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也可暗指奸邪小人或困难、挫折、障碍等。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讲解: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他年仅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的宽阔情怀,此诗也可看作是他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诗句赏析:

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用“千寻”夸张地写出了塔的高度,暗指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闻说鸡鸣见日升”是虚写,诗人想象在鸡鸣时分能够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广阔的胸怀,也从侧面烘托出塔的高耸入云。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这一意象具有双重含义,既可以指山间的云雾,也可以暗喻奸邪小人或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等。“不畏”二字体现出诗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他不害怕浮云遮挡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了最高层,能够高瞻远瞩。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壮阔,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飞来峰的景色,同时在写景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议论和抒情,使诗歌既有形象的美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此外,诗歌还巧妙地运用了夸张、虚写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词大全

128.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