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具体写作时间有多种说法,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 年)。李白从五岁起就在四川生活,这次离开家乡,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准备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诗句赏析: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交代了诗人远渡荆门的行程以及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到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说明路途遥远,也暗示了诗人离开家乡的决心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整首诗的名句,生动地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后所见到的壮丽景色。随着船的行进,山峦逐渐消失在平野之中,长江则奔腾着流入广阔的荒原。“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入”字则写出了长江冲破山峦束缚、奔向广阔天地的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的憧憬。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是对长江近景和远景的描写。晚上,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如同天上飞来的明镜;白天,云彩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也为整首诗增添了奇幻的色彩。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笔锋一转,由对楚地美景的描写回到了对故乡的思念上。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说它不远万里来送自己的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艺术特色: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用词精准,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句,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美感,在内容上也生动地描绘了景色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大全

138.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