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
人境:人世间。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远离世俗。
地自偏:所居之地自然就显得偏远了。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南山:有的版本为“望南山”。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之地,可从没有世俗交往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偏远。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的景色更加美好,雾气缭绕,飞鸟结伴回巢。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讲解: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他对这种官场生活和黑暗现实深感不满,曾多次出仕又归隐。这首诗大约作于他归田后的十二年(417年),当时东晋王朝极端腐败,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虚伪,决心归隐田园,通过饮酒赋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田园中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厌弃和对自然、本真生活的追求。
诗句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的开篇就点明自己的居住环境是在“人境”,也就是人群聚居之处,这与人们印象中隐居应该在深山幽谷的观念不同。“而无车马喧”则形成了一种反差,引出读者的疑问。接着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用“心远地自偏”回答了如何能在喧闹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这表明只要内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即使身处繁华之地,也能感受到偏远幽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全诗的名句。诗人在东篱下悠然自得地采摘菊花,这一动作体现了他闲适的田园生活。“悠然”二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神态,表现出他内心的宁静和闲适。“见南山”的“见”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区别于“望”字,更强调一种不经意间的视觉感受,仿佛南山是自然而然地进入诗人的眼帘,体现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南山的景色。山间的云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更加美好,飞鸟结伴归巢。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田园生活的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飞鸟归巢象征着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与诗人的归隐生活相呼应,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在欣赏田园美景的过程中领悟到了“真意”,这种“真意”是诗人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刻感悟,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的精神境界。“欲辨已忘言”则表明这种感悟是如此的深刻和微妙,以至于难以用言语来准确地描述,体现了道家“得意忘言”的思想。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诗中把田园生活的场景和自然景色描写与诗人的心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通过描写采菊、见南山、山气、飞鸟等自然景象,生动地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语言质朴自然: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雕琢的痕迹。用词通俗易懂,如“结庐”“车马喧”“采菊”“飞鸟”等,这些词语贴近生活,却能准确地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
意境深远:诗中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空灵的意境。从居住的环境到田园生活的细节,再到自然景观的描绘,层层递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田园之中,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