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铺展。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所以用“铺”字。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译文:

傍晚时分,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弯弯的月亮像一张弓。

讲解:

1.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作。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在离开朝廷后,他的心情较为轻松,途中看到美丽的江景,便写下此诗来描绘自然景色,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的闲适之情。

2. 艺术特色

色彩鲜明的画面描绘:

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通过“残阳”和“江水”两种景物,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面。“铺”字形象地展现了残阳余晖的柔和与平缓,给人以广阔而宁静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则细致地刻画了江水在夕阳映照下的两种颜色,青绿色的“瑟瑟”和红色相互映衬,使江面的色彩更加丰富和鲜明,展现出黄昏时分江上的独特景观。

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将视线从江面转移到天空和江边的露水。“露似真珠”描绘出露水的圆润和晶莹,在夜色中闪烁着微光;“月似弓”则勾勒出初三夜晚月亮的形状,如一张弯弯的弓挂在天空。这两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给人以清新、雅致的美感,使夜晚的江边景色充满了诗意。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从时间上看,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黄昏时分的江景,后两句则转换到夜晚,展现了从傍晚到初夜江边景色的变化过程,使诗歌的时间跨度完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随着时间推移,江边景色的不同魅力。

在空间上,诗人先写江面,从整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到细节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然后将视角抬高,描写天空中的月亮,再降低视角,描绘江边的露水,这样的空间转换使诗歌的画面层次丰富,给人以立体感。

情感表达的含蓄与细腻:整首诗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如“可怜”一词,表面上是形容九月初三夜的可爱,实际上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对这宁静而美丽的夜景的欣赏。这种情感表达含蓄而细腻,使诗歌更具韵味。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傍晚时分江上的残阳景色和九月初三夜晚的露珠、新月,展现了暮江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变化。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鲜明的色彩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纷争后轻松、闲适的心境。

诗词大全

38. 《暮江吟》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