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商山:山名,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

2. 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3. 悲故乡:思念故乡。

4. 茅店:乡村小客舍,用茅草盖的小店。

5. 人迹板桥霜:板桥上覆盖着霜,上面有人走过的脚印。

6. 槲(hú)叶:槲树的叶子。槲,一种落叶乔木。

7. 枳(zhǐ)花:枳树的花。枳,也叫“枸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8.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9. 杜陵梦:在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的梦境。

10. 凫(fú)雁:凫,野鸭;雁,大雁。

11.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译文:

早晨起来,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踏上旅途的游子思念故乡心生悲愁。鸡鸣声从茅草店传出,月亮还高悬天空;板桥上覆盖着寒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路,枳树的白花在驿站的墙边盛开,显得格外明亮。因而想起昨夜在杜陵的梦境,那里的野鸭和大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

讲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途经商山时所作。温庭筠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不第,长期漂泊在外,这首诗反映了他羁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句赏析: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直接点明“早行”的主题,“晨起”二字,勾勒出旅人早起赶路的情景,“动征铎”则写出车马即将出发的忙碌状态。“客行悲故乡”直抒胸臆,表达了游子远离故乡的悲伤情绪,为全诗定下了感伤的基调。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千古名句,纯用名词组合,没有一个动词,却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早行图。“鸡声”点明时间之早,“茅店”点明住宿的简陋,“月”点明天色尚暗;“人迹”表明已有行人,“板桥”说明路途的艰辛,“霜”再次强调了“早”。这六种意象紧密相连,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将早行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旅人的艰辛和孤寂。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继续描写旅途景色。槲叶飘落满山路,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枳花盛开,在驿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明亮。“明”字在这里用得很巧妙,不仅写出了枳花的洁白、耀眼,也在黯淡的环境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暗示了旅人的心情在看到这明亮的枳花时有了一丝触动。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昨夜在杜陵的梦境,那里有满塘的凫雁,与眼前的早行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梦中的故乡是宁静、美好的,而现实却是羁旅的艰辛和孤独。这种对比更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

艺术特色:

意象叠加的写景手法:颔联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的叠加,不用动词和虚词连接,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早行的画面,这种手法使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情景交融:全诗将早行的景色描写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紧密结合。无论是鸡鸣月落的清晨,还是槲叶枳花的山路,都融入了诗人的悲愁情绪,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结构严谨:诗歌按照时间和行程的顺序展开,从晨起出发,到途中所见,再到回忆梦境,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首联的“悲故乡”与尾联的“杜陵梦”相互呼应,使思乡的主题贯穿全诗。

诗词大全

173.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