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休:停止。这里表达的是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或难以表达。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讲解: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但他却无心赏玩,因为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道中的一面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词。
上阕分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开篇描绘了少年时期的状态。那时的辛弃疾涉世未深,对“愁”的理解还很浅薄,以为登高望远、吟诗作赋便能体现出愁绪,所以为了写出新的词作,即便没有真正的愁苦,也会勉强说愁。这里既体现出少年的天真无邪,又隐隐透露出一种年少轻狂、为赋新词故作深沉的姿态。
连续两次使用“爱上层楼”,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生动地表现出少年对这种所谓“愁”的追寻和探索,也为下阕的情感转折埋下了伏笔。
下阕分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与上阕的少年之“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的辛弃疾经历了世事的沧桑,被罢官闲居,报国无门,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的愁苦。这种愁不再是少年时的无病呻吟,而是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等复杂情感。
“欲说还休”四个字重复使用,将词人内心的痛苦、矛盾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是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有些话不便说出口,只能将这份愁绪埋在心底。最后“却道天凉好个秋”,看似在说天气,实则是一种无奈的感慨,以景语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深。
艺术特色:
对比鲜明: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突出了词人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对“愁”的理解和感受的巨大变化,使整首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质朴:词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但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如“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等语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
结构巧妙:上阕写少年之愁,下阕写而今之愁,结构严谨,过渡自然。同时,叠句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