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méng chōng):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中流:河流中央。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起,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样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气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航行。
讲解:
1. 创作背景
朱熹是宋代理学大家,他的哲学思想强调循序渐进以及对事物规律的把握。这首诗是他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哲理的作品,从行船的不同情况出发,体现其理学观念。
2.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的前两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和后两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形成鲜明对比。前两句描绘了春水涨起时,大船如羽毛般轻盈的状态;后两句则回忆之前在江水未涨时,花费巨大力气也难以推动大船的艰难情景。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江水涨落对船行的巨大影响,使诗歌的情节富有变化。
借物喻理的方式:
这首诗以行船比喻学习或者做事。“昨夜江边春水生”象征着知识的积累或者外在条件的成熟。“艨艟巨舰一毛轻”表示当条件成熟后,原本困难的事情(如推动大船)变得轻松容易。“向来枉费推移力”就像在知识积累不足或者条件不成熟时,人们即使费力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此日中流自在行”则寓意当达到一定的积累或者具备合适的条件后,就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或者学习,并且得心应手。这种借物喻理的方式,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的行船场景表现出来,易于读者理解。
语言简洁明了: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式。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江边行船的场景,并且自然地引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使读者能够轻松地领会诗歌的含义。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厚积薄发的哲理。朱熹通过描绘大船在春水涨起前后航行状态的不同,告诉人们,做事情或者学习知识,需要积累足够的条件(如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汇聚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原本困难重重的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就像大船在春水中自在航行一样。同时也暗示人们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