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名,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雄伟。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铁索: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四川省泸定县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岷山:位于甘肃南部,延伸至四川、陕西西部,是长江水系的岷江、嘉陵江的分水岭。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古代,军队曾有三军的说法,现代则泛指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译文: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只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讲解:

1.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首诗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

2. 艺术特色

夸张手法与豪迈意境:

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展现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长征的壮丽景象。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的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这种夸张的写法,突出了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豪迈气魄,缩小了自然障碍的威胁,体现出红军在长征途中蔑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全诗意境豪迈壮阔。诗人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高山、大河等壮丽景观,营造出一种宏大、雄伟的意境。从“万水千山”的宏观叙述,到具体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景象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长征的宏大画卷之中,感受到红军长征的波澜壮阔。

对比手法的运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暖”和“寒”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温度对比,更是诗人对两次战斗不同心境的对比。金沙江之战,红军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所以诗人感到“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之战,红军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战斗惨烈,因此诗人用“寒”来体现当时紧张、严峻的气氛和心情。

对仗工整: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颔联和颈联严格对仗。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岭”对“乌蒙”(山名相对)、“逶迤”对“磅礴”(形容词相对,形容山势)、“腾细浪”对“走泥丸”(动宾结构相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金沙”对“大渡”(水名相对)、“水拍”对“桥横”(主谓结构相对)、“云崖暖”对“铁索寒”(偏正结构相对)。这种对仗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艰难历程,生动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长征途中典型的山水险阻的描写,展示了红军战胜自然和敌人的伟大力量。它是长征的壮丽史诗,也是激励无数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源泉。

诗词大全

81. 《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