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渔父乐”等。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常作雨具。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雨衣。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的鳜鱼长得正肥。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他被这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回家都不想。

讲解:

1. 创作背景

张志和在唐肃宗时曾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从此不再出仕,长期过着隐居生活。这首词是张志和在归隐期间所作,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渔人生活,体现了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艺术特色

鲜明的色彩描绘:

词的上阕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描绘画面。“白鹭飞”的白色、“桃花”的粉色、“青箬笠”的青色、“绿蓑衣”的绿色,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这些鲜明的色彩相互映衬,使得画面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白色的白鹭在青山绿水间飞翔,粉色的桃花点缀在江边,与头戴青笠、身披绿蓑的渔翁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春景图。

动静结合的手法:

同样在上阕,“白鹭飞”是动态描写,展现出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翱翔的姿态,给画面增添了灵动之美。“桃花流水鳜鱼肥”中,“桃花”和“流水”是静中有动,桃花静立在江畔,而流水则是奔腾不息,水中肥美的鳜鱼穿梭其中,动静结合,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活。

下阕中,“斜风细雨”是动态的自然景象,而“不须归”的渔翁则是相对静止的主体。在微风细雨中,渔翁悠然垂钓,这种动静的对比,更凸显出渔翁的闲适和超脱。

意境的营造:整首词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意境。词人通过对西塞山周边自然风光和渔翁形象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斜风细雨不须归”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了高潮,在风雨中依然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词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眷恋。

3.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春景和渔翁悠然垂钓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心境,反映出一种归隐江湖、享受自然的生活情趣。

诗词大全

63.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