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汉·两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1. 始:才。

2. 阿谁:谁。阿,语气助词,无实义。

3. 冢(zhǒng):坟墓。

4.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5. 狗窦(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6. 雉(zhì):野鸡。

7. 中庭:屋前的院子。

8.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9. 旅葵(kuí):野生的葵菜。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10. 舂(chōng)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11. 持:拿。

12. 羹(gēng):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13. 一时:一会儿。

14. 饴(yí):同“贻”,送给。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看,那远处就是你的家,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环绕着野生的葵菜。用杵臼捣去野谷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菜的叶子来做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讲解: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从汉王朝建立初期到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大量的青壮年被征兵入伍,长期服役,导致家庭离散,社会生产遭到破坏。这首诗很可能是当时的文人根据民间传唱的内容整理而成,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内容赏析:

叙事结构与情感线索:全诗以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以简洁而强烈的对比,直接呈现出老兵服役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读者对其命运的同情。这种长时间的离别和回归后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全诗的情感脉络,从最初的期盼,到知晓家人离世后的震惊和悲哀,再到最后孤苦伶仃的绝望,情感层层递进。

场景描写与细节刻画:诗中有多处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如“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通过描绘野兔、野鸡在老兵家中肆意出没,庭院和井边长满野生植物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家园的荒芜。这些细节不仅是对老兵家中破败场景的真实描绘,更从侧面反映出战争对家庭的毁灭性破坏,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岁月的无情。

人物心理描写: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诗中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以及他的行为表现来展现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老兵问“家中有阿谁”时,还怀着一丝期待,而乡里人回答后的沉默和老兵的后续行动,如做饭却不知送给谁吃,出门东向看落泪等,细腻地表现出他在面对家庭变故时的茫然、孤独和无尽的哀伤。

主题思想: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通过老兵的悲惨遭遇,谴责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使人们看到战争对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的严重破坏,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中老兵的孤独无助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在面对命运捉弄时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大全

187. 《十五从军征》汉·两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