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讲解: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句赏析:

首句“强欲登高去”:“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时间。“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在这种战乱的环境下,诗人本无登高的兴致,但又想遵循重阳节的习俗,这种矛盾的心理使诗句开篇就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氛围。

次句“无人送酒来”:这里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节无酒,在菊花丛中独坐,后来王弘送酒来了,他才醉饮而归。诗人反用此典,说自己在行军途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既写出了旅况的凄凉萧瑟,又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之感。

第三句“遥怜故园菊”:“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故园的距离之远,更烘托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怜”,不仅是对菊花的眷恋,更是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故乡人民的牵挂。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末句“应傍战场开”:这是一种想象之辞,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诗人想象故园的菊花在战场旁边寂寞地开放着。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战乱图,菊花的孤独开放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歌意义:这首诗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但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它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登高、饮酒、赏菊等传统习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的思乡之情和对国事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诗词大全

115.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