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和(hé):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君山。翠,翠绿。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水光与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风,就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君山就像放在白银盘里的一只小巧的青螺。
讲解:
1.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八月,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这首诗是他在一次途经洞庭湖时所作。诗人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反而在自然风光中寻找慰藉,以乐观的心态描绘出了洞庭湖的美景。
2. 艺术特色
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诗的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把平静的洞庭湖湖面比作“白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的平静和君山的小巧精致,而且通过“白银”与“青”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更加鲜明生动。同时,“盘里一青螺”的表述,也给人以一种精致、小巧的美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洞庭湖和君山的壮美与秀丽相结合的独特景观。
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诗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湖光秋月两相和”是动态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二者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则是静态描写,湖面在没有风的时候,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平静而朦胧。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使洞庭湖的景色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层次感。
意境的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水光、秋月、潭面、君山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宁静而又美好的洞庭之夜。在这个意境中,读者仿佛能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感受到那柔和的月光,领略到洞庭湖的宁静与壮美。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秋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精妙的比喻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与壮美,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欣赏自然之美、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同时,诗中的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